AI(愛)的篇章——方舟最終章《阿飛夕亞》
12月
10
2019
阿飛夕亞(楊景翔演劇團提供/牧童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3次瀏覽

林佳靜(藝文工作者)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終其一生探討大哉問,在遺作曾提到歐洲議會起草的一項法案,特別針對AI機器人的研發提出了明確規範─「確保所有的智慧型機器人都必須設有一個「死亡開關」。」【1】而這亦是這齣戲裡角色的終點。兩名末日浩劫後尚存,最像人類卻又並非人類的AI機器人,在劇末終將關機。換言之,電子人格(electronic personhood)被考慮進劇情,AI機器人的權利和義務圍繞「人類利益」而生,但也同人類一樣被設定「時間終結點」。這使得AI機器人的命運更人性化,也讓這兩名AI機器人更像個「人」。

當回首劇場總是挑戰「最大幅度」演譯空間的表演身體時,《阿飛夕亞》則或許叩問著身體在表演演化的行進中,會是越演越烈或越趨節制的表現。因為「有限的言語和肢體」框架出的劇場幻覺,令人投入在飾演AI機器人的演員,隨他仿造著人工智慧的原地旋轉、不斷重複唸出既有被設定的台詞裡:「您好,待機中,我僅能提供有限的娛樂功能,陪伴您渡過這段等待的時光……」如此反覆回播著。而另一名飾演AI機器人的演員向他回應「請陪我跳支舞,好嗎?」的呼喚【2】,或是隨後提及「我可以把你的腳換成輪子」這樣就不用坐輪椅的擔憂橋段【3】等等,都瞧見AI機器人的彼此生命正如人類終將一死與愛的徒勞。AI機器人的零件老舊與年久缺失造成的表演限制,在這反倒呈現出「人性」,拉開了觀眾對有限肢體所能與不能表達的憐憫之情,並在這稀微悲憫的情懷中誕生出同感於AI機器人的「愛」。如《禁愛世界》科幻片,在情感全然根除的境地,一丁點愛悄悄萌生便好似病毒。而其渴求成為人類以彰顯存在意義,還有嘗試復甦人類語言文明的意圖,都透露出這兩名AI機器人會思辨、會同理甚至相愛,早已活出人類的影子。

然而,AI機器人有「愛」嗎? 過去在電影作品中探索AI機器人情感的故事並不少,從最早《A.I.人工智慧》裡AI機器人的男孩大衛不離不棄追尋母親的渴望,再到《雲端情人》中一位名叫西奧多的男士將AI機器人莎曼珊當成虛擬情人,觀影者都會瞧見不論是人類或AI機器人,都想在這液態化而顯得決然孤身的世界中,從彼此身上尋得一點相濡以沫的情感。但這樣的故事搬演到劇場的案例目前仍顯少數,原因可能不只是「科幻題材」的浩瀚想像,使人畏懼搬至劇場的侷限,還有的是過往「科幻題材」始終帶來叩問人類最深切命題之難。所以《阿飛夕亞》落在方舟三部曲最終章,似乎仍在積極拓展科幻劇場的討論深度及觀眾接受度。尤其劇本安排中,「主角」讓位給AI機器人,而人類被移駕到「配角」身分上的故事設定,讓觀眾得以從AI機器人身上,重新去尋找定義人類關於「愛」及「存在意義」的議題。

《阿飛夕亞》(Aphasia),意味失語症,如出版《方舟三部曲》的文宣斗大地寫著:「人類,就是一種被語言豢養的動物。」兩名AI機器人在劇中也從抽離視角用「獨白」敘事著他們倆人與一名被豢養卻始終失語的人類的故事,彷若自己是第三人稱的旁觀者談論著,從最早文字的誕生到文明崩毀的語言盡失,依序道出一個屬於人類可能走向終點的故事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獨白手法不僅限於角色,還借用《大佛普拉斯》電影荒誕幽默的敘事口吻訴說;以及阿凱博士藉由他人轉訴口白的橋段,皆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大格局議題的探討,起初在繁多表演媒介的操演上深怕過多而落於空泛喧囂,但隨後大小故事軸線的交融、敘事節奏的掌握,卻有漸趨聚焦而有效彰顯角色情感的張力。因此,在看似生冷的科幻劇場戲末,仍能流盪出人性的溫暖喜悅。在探討人類議題大哉問的嚴肅題材下,仍帶黑色喜劇色彩,顯現出角色各自立體的AI機器人之間的同志情懷。

因為在大格局議題下輝映著小人物的故事,當一名AI機器人聲明自己決定關機的同時,卻也答應另一名AI機器人不會讓他孤單,於是整齣戲便圍繞在這名AI機器人聲稱的承諾中,看見人性裡才有的信任。而不論入場或離場之際,舞台中央始終佇立的那座白色人物雕像,似乎象徵《阿飛夕亞》搬演著屬於AI機器人有愛的故事,卻也自始至终沒離開過對「人類」這種生命的叩問。


註釋

1、 史蒂芬.霍金著,蔡坤憲譯:《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台北:天下文化,2019年2月出版;亦可參見摘錄書籍內文的網路連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3/13/hawking-talk-about-robot/

2、林孟寰著,《方舟三部曲》,台北:奇異果文創,2019年12月5日出版,頁185。

3、同上註,頁205。

《阿飛夕亞》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9/12/07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