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在發光螢幕前的觀影懸念《浮游體》
10月
13
2021
浮游體(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2次瀏覽

古羅文君(策展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製作總監)


新住民/移工/移民者們(後簡稱移工)的故事通常都跟身體的在場與不在場有關,他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的生活空間大多狹小簡單,其勞動所留下的汗水與淚水,總在不確定的未來希望之下,在浮游搖擺當中取得生命的平衡,刻畫著各種身不由己的身體印象。除了關於他們漂泊異鄉工作的生命故事之外,還有著另種一面向,他們仰賴手機通話或視訊,喜歡做直播也愛看直播,那是他們排遣壓力療癒心靈的平台,更是作為連結家鄉和世界的窗口,而在那個發光螢幕上所展陳的各樣身體,是充滿活力旺盛且相當直白真實的表現。

如果不是疫情影響,舞蹈作品其實很少會在螢幕介面為導向的線上平台做售票演出。就像我們習慣於劇場裡觀賞真實的表演者身體在眼前撞擊腦細胞的視聽覺體驗,旁邊會有觀眾一起共享舞台聲光魅力的沈浸感受,甚至是一種選擇自由,自己的感官來決定從何或從哪去觀看作品的中心、去理解作品的角度。然而當同樣的舞作,同樣的演出段落、場面調度都轉換成影片做線上呈現時,觀賞的意義就變得不太一樣,甚至是面對一個發光螢幕的介面,要感受同樣舞蹈所欲呈現的概念意涵時,有可能會因為鏡頭、畫面的主導與壓縮,削弱了原本編舞家所想要達到的力道。

我購票觀賞滯留島舞蹈劇場《浮游體》線上演出場,用電腦連接二十八吋VA寬螢幕來觀賞舞作,從影片裡看到的舞者們各種表現,可以明白現場必定是充滿能量與勁力的身體演出,而影片也把現場演出的每一段編舞的動作組構和重點,做出了相當中肯且平鋪直述的呈現,猜得出有兩機(或三機)的拍攝視角去「紀錄」著完整的演出。只是透過16:9長寬比所獲取到的畫面,平面化了舞蹈動作的立體與層次,也因為影片著重在舞作整體的展現,以致於難以進一步深入感受作品概念關於移工議題更內在詮釋的鋪陳。我沒有看過現場演出,只能透過鏡頭的移轉和剪接,嘗試去捕捉我對舞作概念的連結想像:

舞作架構非常簡單,一開始舞者身著膚胎舞服,以精練的身體技巧舞動來表現勞動者的身體能量與張力。接著是大量落雨的橋段,使得舞者近乎裸身的背部和肩膀布滿水珠,像是辛勤工作後的汗水,而落了一地的水灘,也讓人聯想未乾的淚水,是否象徵著移工離家孤苦飄盪不安的心境。之後藉由水的濕滑特性順勢讓身體游移至舞台各處,如同移工們漂泊的生命——猶豫、挑戰、掙扎。而後轉場舞者們站在大型動力舞台的搖擺平台上,在搖晃狹窄的面板上做著雙人或眾人,各自或群組的接觸、交會然後分離等的舞蹈表現,都切題表現出編舞家對於移工群像的詮釋與想像。線上影片其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我好奇著短少的五分鐘(售票頁面標註—劇場演出全長:五十分鐘)是刪除了哪些片段?有些懸念是否還是需要去現場觀賞補完呢?!

線上演出的影片製作其實可以跳脫紀錄實體現場演出的思維,相信有許多重新詮釋或強調舞作概念的表現手法,在『售票』前提之下,用「因為讓觀眾看到全版作品所以設定付費方式」觀點來去經營並無不可,但是否可以更進一步思考,除了將現場舞蹈演出以紀錄舞作的方式剪輯呈現之外,有沒有可能藉著『發光螢幕』這個介面平台的特色,去嘗試如何重構舞作在鏡頭語言下的表現力,這牽涉到創作者與觀眾之間關於控制與自由,以及主導和選擇的拿捏,端看編舞家甚至需要加上影片導演的共識及默契去再次創作的。就像是移工們對於自身日常用那小小的發光螢幕去完滿生活的所思所想,而舞作也是可以藉由鏡頭語言、影像剪輯和腳本設計的方式,讓影像裡演出者的身體展現,甚至是內涵的敘事節奏,與視覺畫面的美學構成,得以貫徹舞作變得更加深刻,甚至強烈到讓觀影者揪心激動的。


浮游體(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實體演出的觀看永遠比觀賞線上影片有著無法取代的臨場感體驗,但作為一個只能接收到線上演出呈現的購票觀眾,受限於影片以紀錄現場導向的製作做法,以至於無法對舞作有更深入的連結與感想,留下無奈的懸念。而描述移工的作品有很多樣態,因角度與詮釋方式不同展現著不同層次的討論,若站在文化平權的角度延伸思考:舞作是以移工為概念主題做發展創作,現實上可能很難邀請到他們親身進劇場來觀賞演出,然而線上演出形式是否反而開啟了一個創作者可以與他們交流對話的方式,如果能夠讓移工們使用手機上線來觀賞這齣詮釋他們生命敘事的舞蹈作品,那麼把劇場演出舞作放到線上平台播映,就不單只是為了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而是讓更多不同身分背景的人有機會碰觸到創作者直面台灣議題的表演藝術作品,或許在發光螢幕的背後將產生另一層深度特別的意義吧。

《浮游體》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1/09/30 19:30
地點|線上觀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浮游體》對我而言,不只是表達新住民從原生環境移居另一城市過程中不斷嘗試與努力融入當地社會,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同與安定,更是讓我反思我的人生中,面對到新階段時我如何面對這樣的不安⋯⋯(林奕君)
10月
26
2021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