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統參透人性《半羽》
10月
16
2016
半羽(悟遠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6次瀏覽
黃子建(銘傳大學學生)

悟遠劇坊《半羽》運用了傳統歌仔戲,結合創新的元素,新穎的主題,讓人看見不同的歌仔戲。除了對傳統戲曲的突破,音樂改編了傳統的曲調,熟悉卻又陌生的音律;布景上,運用科技,加入多媒體素材,跟著劇情更快使觀眾進入劇中。除了傳統的歌仔戲身段,增加了現代舞、特技等等,闡述心理層面的糾結,將抽象具象化,也使觀眾容易進入劇情。

序場用藝術手法交代了繁雜的細節,分區塊顯示出不同氛圍,天凰地鳳的無奈、坤伯的自愧、萬花樓的燈紅酒綠、人們對於他人秘密的好奇卻不敢輕易窺探,在序場已做了完整的解釋。

主角天凰、地鳳二角為一人,除了性別的不同,在個性上突破了性別刻板印象,天凰雖為男性,卻較柔弱,面對刺激,易受外在的衝擊,無法接受自我,在性別轉換時,抗拒改變,忽男忽女;反觀地鳳,在第二場的變化卻是一瞬,隨即要求一郎轉身,害怕被人看見自己無法接受的自己產生的篤定。天凰卻在眾人眼前忽男忽女的變化,而造成反差。

《半羽》的每個人都是殘缺的,管家坤伯因生理殘缺而有了心理殘缺,付出一切給予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彌補自己認為的過錯,自卑而躲避過去,自責而費心費力,或許孩子只是想要一個真正的父親,要的只是個真相。

樂觀的一郎,不畏懼世人的眼光,遇到心儀之人,願意付出一切,一首《詩經‧衛風‧碩人》除了以碩人之姿形容地鳳美貌外,也為地鳳與坤伯的相認埋下伏筆,在坤伯面前雖然氣憤,但心中仍認定父親。一郎與地鳳和著【刀狼大調】,該曲氣勢磅礡,除了與先前的柔美相對映,亦暗指地鳳私遊在一陌生人面前全然的自我。【刀狼大調】末句,搭配二人動作,除了說明鳳凰山莊是禁地,非常人可入,亦指地鳳非常人不可輕易追求。

在傳統戲中,男女主角無論家世背景,定有著姣好外表、是善良正義之人,此次戲中,一郎、西施非傳統俊男美女,挑戰了觀眾,也道出無論外在每個人都有嚐愛情果實的權利。一郎與西施勇敢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忘卻朦朧所創造出的美感,得知真相後卻無法接受,心中完美的人不再完美,愛情是否存在。

蕭八音與坤伯是相同的父親,都用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免於受到任何的傷害,八音怕一郎被取笑而勸阻一郎前去萬花樓,坤伯怕天凰地鳳受外在刺激而將其關至閣樓,對於孩子的缺陷有著自責與憐惜,坤伯急於和地鳳解釋,而八音也害怕一郎受傷急忙安慰。

天凰地鳳的對話與互動,也成了該劇的亮點,由於不同靈魂,僅僅自憐,不愛自己,無法自我認同,這只是一種自憐。最後,天凰地鳳被舞者以水袖遮蓋住,也暗指著將自己關閉起來,戴上面具,把最真實的躲藏起來。在第六幕時,吊鋼絲,飛往遠處,為整劇留下似有若無的結局。

在結尾以留白的方式,給予觀眾一個想像的空間,卻也融合了傳統上的大團圓,降低了該劇的沉重感。

不同的劇碼、不同的表演方式,將不同的觀眾帶入劇場,悟遠劇坊為薪傳做了最好的示範,給傳統戲曲加入了新生命。

《半羽》

演出|悟遠劇坊
時間|2016/09/17 19: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