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的跨界佳作《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
10月
25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8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電視劇版《孟婆客棧》是唐美雲歌仔戲團(後簡稱唐團)在2021年推出的台灣首部結合歌仔戲與音樂劇的歌舞情境喜劇。【1】播出後頗受好評,翌年更獲得金鐘獎「戲劇類節目創新獎」的肯定,可算是歌仔戲重回流行文化圈的一次成功試水。此次唐團打鐵趁熱推出劇場版的外傳作品《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後稱《冥星》)。除了鑽石三角(唐美雲、許秀年、小咪)外,還找回電視劇版的原班人馬(蔡振南、方馨、方宥心、許富凱)飾演客棧員工,更三度邀請唐文華加盟,陣容可謂豪華至極,除了回應粉絲的期待外,或許也有打造戲曲IP的企圖心。

故事敘述冥星歌劇團團長方素秋來到孟婆客棧住宿,成為等待轉世的貴客。【2】期間忽然密室失蹤,現場只留下一本「冥星雙飛俠」的劇本。根據現場狀況,研判方素秋應是閱讀過於入迷而進入了劇本世界。孟婆客棧老闆萬千帆(唐美雲飾)只好進入劇本中,要在時限之內帶她回冥界,由此開啟一場勇闖武俠世界的狂想之旅。與此同時,客棧員工也不斷追索方素秋的過去,她內心世界逐步鋪陳在觀眾面前,使觀眾能理解她的遺憾。到了故事最後,方素秋是否能及時回歸冥界?了卻遺憾轉世呢?

雖說《冥星》情節天馬行空,但核心上仍是一個家庭故事。近年來各種相愛相殺的家庭主題劇作,特別受到臺灣觀眾青睞,如《孤味》、《俗女養成記》、《勸世三姊妹》等,均是口碑票房雙收的佳作。而編劇陳健星尤其擅長此類題材,他《春櫻小姑》系列便是此類型的優秀作品。此次他以唐美雲家史為素材,將唐美雲的母親唐冰森化身為方素秋,由唐美雲飾演的萬千帆陪伴著她面對過往,為觀眾訴說一個面對遺憾的故事。眾所皆知,唐美雲與母親的情感深厚,套句現在流行的句式:《冥星雙飛俠》可以視為一封唐美雲寄給母親的情書。

在電視版的世界觀基礎上,《冥星》利用萬千帆和孟婆客棧員工的拯救行動,串連起冥界、劇本世界以及回憶三個時空。以「冥界」同時框住「回憶」、「劇中世界」,以「戲中戲」的結構展現了「花開三朵,共表一株」的敘事技巧。由等待投胎的老年方素秋(許秀年飾)、回憶中的少年方素秋(吳宜蓁飾)以及劇本世界裡的流星(曾玫萍飾)這三個劇中人共同交疊出完整的方素秋形象。

在回憶中,編劇用很日常的筆觸描繪方素秋的人生軌跡,沒有任何戲劇化的場面。無論是戲班生活的過往,還是與母親的糾葛情感,都由老年方素秋娓娓道來,配合著少年方素秋的演繹,情節雖然平淡,卻顯得格外細膩而真實。

相形之下,劇本世界的江湖則充滿了奇幻色彩,在這裡,方素秋化身為女主角流星:一個不滿父親武林盟主龍劍天(唐文華飾)不願傳承武功,於是憤而離家女扮男裝闖蕩江湖的女俠。本來按原作只要經過一番鬥智鬥勇,消滅魔教,就可以迎來父女相認的大團圓結局。卻因萬千帆的胡來,讓劇情走向完全失控,進而鬧出許多笑話,最後更陰錯陽差地成為一場悲劇。

兩段戲中戲,寫實與奇幻的參差對照,共同交映出親子間那又愛又怨的難解習題。雖說《冥星》最後仍收結於「愛,要及時」的主旨,但相較於一般作品強調「付出」,《冥星》提醒觀眾,「接受」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現。故事最後,經歷一切的方素秋雖然放下了執著,但過往遺憾終究無法彌補。這也提醒著看戲的我們,我們都曾為人子女,也有不少人已為人父母,不要因為「彆扭」,在親子之間纍築起難以逾越的高牆。

豪華的演員陣容,固然可以吸引觀眾,但同時也為編、導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如何讓沒看過電視劇的觀眾能夠快速進入狀況?如何讓主要演員能有足夠的表現空間?如何調和戲曲與非戲曲演員的表演扞格?關於這些難題,編、導在技術層面交出一份幾近完美的成績單。

整體《冥星》的調性更接近音樂劇,一開始便以人物主題曲,快速地讓觀眾認識孟婆客棧員工。而拓展的時空,除了讓全劇可以容納更多有發揮空間的角色外,又為不同時空定義了相應的表演形式,構成戲曲(劇本世界)、音樂劇(冥界)、舞臺劇(回憶)的格局,也區隔出影視演員的表演空間,讓他們起到了穿針引線以及活絡氣氛的作用,而不與戲曲演員直接對戲,從而避開了表演風格的衝突。彼此之間無縫轉換,一氣呵成,絲毫不覺衝突,充分展現出主創團隊舉重若輕的非凡實力。

即便劇幅有限,每個角色的戲份仍是經過精心設計,無論是名角、影視演員還是青年演員都有發揮之處。雖說難免有些工具化,其形象也偏於簡單,但刻劃得鮮明而不刻板,而且時有亮點,如唐文華飾演的龍劍天雖有身為武林盟主的威儀,卻也有不知該如何重新面對女兒的惶惑不安。而作為反派的魔教教主司徒霙(小咪飾),因為情節失控,竟發展出一條關於性別認同的支線,前生後旦的表演,對比強烈,宛如東方不敗再現。而司徒霙與龍劍天的恩怨,也可以延伸出關於傷害LGBT族群的討論。

《冥星》聚集了臺灣最優秀的一批戲曲劇場工作者,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絕對是一齣適合闔家進入劇院欣賞的高水準製作。但同時《冥星》似乎是個太過「面面俱到」的作品,筆者似乎可以看到主創團隊使出了渾身解數滿足了劇團需求,滿足了歌仔戲迷、滿足了演員粉絲、也滿足了臺灣社會的審美喜好,但也沒有了進一步深化人物、拓展議題的餘裕,就如同一篇優秀卻少了些個性的命題作文,這或許就是延續IP所要背上的包袱吧。


注解

1、2018年唐美雲歌仔戲團便曾推出《孟婆客棧》,故事改編自《聊齋誌異.席方平》篇,除了延續部分設定外,與電視劇版《孟婆客棧》沒有任何關係。

2、在《孟婆客棧》的世界觀中,冥界是人類輪迴過程中的中轉站,人死之後會暫時成為冥界居民,等待下一次的投胎。在投胎前夕,將會來到孟婆客棧居住,而孟婆客棧員工們的任務就是必須要在七日內讓客人了卻遺憾,心無罣礙地喝下孟婆湯轉世。

《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4/09/14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