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搗技巧難度的核心地帶《諏訪內晶子與NSO》
1月
25
2018
諏訪內晶子(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跨越一世紀的天才物語,在提琴的炫技裡、低限的風格上、新古典的形式中,注入浪漫主義的色彩,不論是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亞當斯《主席之舞》、普羅科菲夫《第五號交響曲》,皆表現出台上這群音樂家的藝術理想。此次NSO除了再次邀請諏訪內晶子共同演出,也由多利安.威爾森擔任客席指揮演出兩首20世紀的作品,眾所期待的心情從近滿座的票房便可證明。

威爾森是國際間相當活躍的指揮家,在美蘇冷戰之際就能在蘇聯的政權下擔任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指揮,並成為俄國史上最年輕的指揮家,並且備受國際樂壇的肯定,甚至在2007年獲得聖彼得堡交響樂團「終身客席指揮」的頭銜,所以他所詮釋的俄國作曲家作品想必是深具說服力的。

所以,普羅科菲夫《第五號交響曲》在他的帶領下,從宏觀端看,每一個樂章及大的樂段的聲響營造得富立體感及戲劇張力;從細節探究,速度、力度、音色的變化展現音樂的多重風格,威爾森在詮釋上的機智與果決,使得樂團的演奏靈氣活現又不失莊重穩定,音樂火候拿捏得宜。亞當斯《主席之舞》表現低限主義在級進音程上平穩律動,堆疊交織出錯綜複雜的懷舊思緒,可看出這群團員在音樂上的表現力。

相信很多觀眾是因為諏訪內晶子而來的,這位在十八歲就已奪得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之後仍不斷精進自己的演奏能力及音樂內涵,曲目廣泛涵蓋了巴洛克時期至當代,她選擇演奏聖桑當年為沙拉薩泰所量身訂做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難度高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把位及運弓的精準確實,換絃時左右手協調得宜之外,整首樂曲的情緒跌宕起伏、歌劇元素的運用,除了表現技巧性還須掌握音樂的流暢、結構的完整性、演奏的精確度,對獨奏家及樂團都是一大挑戰。

這一晚在音樂廳的舞台上再次見證她的舞台魅力,將這首「難度破表」的協奏曲的細膩詮釋,是值得肯定的。在樂曲的一開始,作曲家劈頭就給獨奏家一個「下馬威」,那些迴音音型皆停留在大跳上行的長音,一次比一次迫切而激昂,更要求精準。這時,諏訪內晶子在運弓的穩定度就出現驚險的狀況,支撐力略顯不足,但之後就化險為夷;到了發展部的連續三連音的抒情旋律又是另一個「硬仗」,但此時也算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在第二樂章的西西里舞曲奏出甜美溫暖的韻律,如微風輕撫般的自然流暢,算是扳回一城。但在終樂章如宣敘調的裝飾奏、快速音符的炫技在音準上及快速音群的清晰度雖也有些失誤,但最後還是將所有的挑戰一一克服。不論是莊嚴虔敬的聖詠樂段,或是由快速的三連音群所構成的西班牙風格的旋律線,在冷靜與熱情中勢如破竹,直搗技巧難度的核心,最後在B大調的和聲架構上扶搖直上,綻放出繽紛璀璨的火花。

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除了諏訪內晶子之外,其實威爾森才是真正的領航者,這場演出所謂的名家應該不是只有獨奏家一人吧? 而關於指揮家的介紹及照片是「隱形」在眾多的相關報導中。筆者期盼主辦單位日後能在節目冊及各類宣傳媒介中,能強調是名家之間的共同合作,這才更能表現交響樂團的「合奏」與「眾志成城」的意義。

諏訪內多次來台,與台灣的音樂家及觀眾早已建立一定的熟悉度,此次與威爾森及NSO的合作更展現了團隊默契及臨場機智。儘管現場演出存在太多的可變因素,但音樂家們勇於挑戰自我、並超越自我的精神,讓這些經典的作品忠實呈現,帶給國人聽覺上的饗宴,是值得敬佩的。

《諏訪內晶子與NSO》

演出|指揮/多利安.威爾森 & 小提琴/諏訪內晶子 & 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8/01/1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