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什麼的萬花筒《有機體》
3月
20
2012
有機體(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3次瀏覽
陳品秀

《有機體》是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合作的年度製作,邀請該團的編舞家穆哈.莫蘇奇(Mourad Merzouki)編作。穆哈是北非裔、街舞出身,現為法國克雷泰國家編舞中心的藝術總監,向來致力於將街舞轉化為劇院形式,並嘗試與各種舞蹈形式結合。此番台法合作的《有機體》,穆哈甄選了五位台灣現代舞者和卡菲的街舞舞者共同創作,並與台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合作,「編織」原理成為作品發展的創作源頭。

《有機體》有著容易讓人興奮的元素:技巧優良的舞者、快速炫技的街舞、令人振奮的音樂,映著光影折射的漂亮流蘇,乃至東方情調的剪影。不僅舞蹈技巧讓人興奮,畫面也迷人好看,十足照顧了藝術的娛樂效果。但這類號稱跨文化、跨舞蹈形式、跨領域的合作,假如只停留在萬花筒的拼貼形式、一種初次相遇的實驗碰撞,三稜鏡轉個幾回之後,再好看的畫面也會膩。

「街舞」是青少年透過身體表現來表達自我認同的手段之一。它強調關節隨著節奏快速奇特變化,強調使用頭、背旋轉和肩手的支撐等特技,來凸顯他們靈活的控制力、精力和超越常人的──不需要因為有錢有地位才能被肯定──的能力。

低腰的鬆垮褲、反戴的帽子,斜身、歪頭、高聳的肩肘,和跳完戳比對方的食指(不是中指),以挑釁姿態等待圍觀的伙伴或對手來鬥舞(損害較輕,也比逞兇鬥狠來得「文明」些)。雖然也會兩幫團體尬舞「打群架」,但多半輪流上場展現個人發明的舞技。

當然,「叛逆」的街舞也是一種舞動身體的方式,也當然可以像《有機體》這樣,純粹被當作某種顏色的塑膠片放進舞蹈。但去掉叛逆的身體主張再搬進藝術殿堂的「劇場」之後,「街舞」就徒留形式。它需要的是一個創作者再賦予它其他的主張,用它來說些什麼。

而台灣的「現代」舞者,則一向有很強的包容性。不管是強調向上尊榮的芭蕾、或善於移轉重心的現代芭蕾、或強調腹部帶動流轉的瑪莎‧葛蘭姆、注重各種互動關係的接觸即興,或甚至崔莎.布朗、荷西.李蒙,還有來自京劇的、民族舞蹈的曲線姿態跟氣韻的各種技巧形式…。他們幾乎什麼都可以跳。你可以說這些舞者,像水,等著被裝進什麼容器就會變成什麼形狀。與碧娜‧鮑許烏帕塔舞團這類歐洲舞團相較,台灣舞者的個人特質卻也相對扁平,一如印象中的東方臉孔。這些雜糅出來的現象,讓人難以補捉台灣舞者的身體想說什麼。於是,所謂台灣舞者的身體,其實必須從台灣編舞家的創作思考下,才能雕塑出它的形貌。

儘管這兩種身體有上述的「先天不良」,但如果在更有訴求主張的導引之下,還是有可能「編織」成更有層次的作品。但《有機體》將兩種舞蹈風格拆解成不同零件之後單純重組,就只呈現了形式美學、純粹觀賞的萬花筒式拼貼,並沒有融合成為有行動或再生能力的有機體。

《有機體》跟演出結束的謝幕秀一樣好看,但也跟那些不善於用街舞表現自己的台灣舞者一樣,有著不知如何在小秀一段結束時擺好pose的尷尬──不知為什麼要做這個作品的尷尬,純粹做一點好玩的實驗罷了。

《有機體》

演出|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穆哈‧莫蘇奇
時間|2012/03/0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種舞風所產生的交流有衝突更有激盪,但整場演出中僅僅幾段致力於此差異上的融合,大部分的時間仍然是各跳各舞,彷彿各說各話般的漸行漸遠,如此一來於舞蹈這塊領域上,並未因不同舞風的結合產生更多共鳴與時尚感,反倒是只有在加入古又文所設計之服裝時,才構成所謂時尚、呈現當代化。(蘇威嘉)
4月
04
201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