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什麼的萬花筒《有機體》
3月
20
2012
有機體(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8次瀏覽
陳品秀

《有機體》是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合作的年度製作,邀請該團的編舞家穆哈.莫蘇奇(Mourad Merzouki)編作。穆哈是北非裔、街舞出身,現為法國克雷泰國家編舞中心的藝術總監,向來致力於將街舞轉化為劇院形式,並嘗試與各種舞蹈形式結合。此番台法合作的《有機體》,穆哈甄選了五位台灣現代舞者和卡菲的街舞舞者共同創作,並與台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合作,「編織」原理成為作品發展的創作源頭。

《有機體》有著容易讓人興奮的元素:技巧優良的舞者、快速炫技的街舞、令人振奮的音樂,映著光影折射的漂亮流蘇,乃至東方情調的剪影。不僅舞蹈技巧讓人興奮,畫面也迷人好看,十足照顧了藝術的娛樂效果。但這類號稱跨文化、跨舞蹈形式、跨領域的合作,假如只停留在萬花筒的拼貼形式、一種初次相遇的實驗碰撞,三稜鏡轉個幾回之後,再好看的畫面也會膩。

「街舞」是青少年透過身體表現來表達自我認同的手段之一。它強調關節隨著節奏快速奇特變化,強調使用頭、背旋轉和肩手的支撐等特技,來凸顯他們靈活的控制力、精力和超越常人的──不需要因為有錢有地位才能被肯定──的能力。

低腰的鬆垮褲、反戴的帽子,斜身、歪頭、高聳的肩肘,和跳完戳比對方的食指(不是中指),以挑釁姿態等待圍觀的伙伴或對手來鬥舞(損害較輕,也比逞兇鬥狠來得「文明」些)。雖然也會兩幫團體尬舞「打群架」,但多半輪流上場展現個人發明的舞技。

當然,「叛逆」的街舞也是一種舞動身體的方式,也當然可以像《有機體》這樣,純粹被當作某種顏色的塑膠片放進舞蹈。但去掉叛逆的身體主張再搬進藝術殿堂的「劇場」之後,「街舞」就徒留形式。它需要的是一個創作者再賦予它其他的主張,用它來說些什麼。

而台灣的「現代」舞者,則一向有很強的包容性。不管是強調向上尊榮的芭蕾、或善於移轉重心的現代芭蕾、或強調腹部帶動流轉的瑪莎‧葛蘭姆、注重各種互動關係的接觸即興,或甚至崔莎.布朗、荷西.李蒙,還有來自京劇的、民族舞蹈的曲線姿態跟氣韻的各種技巧形式…。他們幾乎什麼都可以跳。你可以說這些舞者,像水,等著被裝進什麼容器就會變成什麼形狀。與碧娜‧鮑許烏帕塔舞團這類歐洲舞團相較,台灣舞者的個人特質卻也相對扁平,一如印象中的東方臉孔。這些雜糅出來的現象,讓人難以補捉台灣舞者的身體想說什麼。於是,所謂台灣舞者的身體,其實必須從台灣編舞家的創作思考下,才能雕塑出它的形貌。

儘管這兩種身體有上述的「先天不良」,但如果在更有訴求主張的導引之下,還是有可能「編織」成更有層次的作品。但《有機體》將兩種舞蹈風格拆解成不同零件之後單純重組,就只呈現了形式美學、純粹觀賞的萬花筒式拼貼,並沒有融合成為有行動或再生能力的有機體。

《有機體》跟演出結束的謝幕秀一樣好看,但也跟那些不善於用街舞表現自己的台灣舞者一樣,有著不知如何在小秀一段結束時擺好pose的尷尬──不知為什麼要做這個作品的尷尬,純粹做一點好玩的實驗罷了。

《有機體》

演出|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穆哈‧莫蘇奇
時間|2012/03/0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種舞風所產生的交流有衝突更有激盪,但整場演出中僅僅幾段致力於此差異上的融合,大部分的時間仍然是各跳各舞,彷彿各說各話般的漸行漸遠,如此一來於舞蹈這塊領域上,並未因不同舞風的結合產生更多共鳴與時尚感,反倒是只有在加入古又文所設計之服裝時,才構成所謂時尚、呈現當代化。(蘇威嘉)
4月
04
2012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