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詭的地府旅程《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
8月
18
2020
《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台中版(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9次瀏覽
劉美芳(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創團首部作品即從章回小說《西遊記》著手,推出《風神寶寶之火焰山》;其後不論取材「嫦娥奔月」神話或八仙「呂洞賓」傳奇,都不離神怪傳統滋養的根苗。前兩年雖另闢現代文學跨界路線,仍一本縱馳想像的奇幻風格。今年新製作再度回歸西遊系列,從孫悟空大鬧地府發想,讓潑猴在五百年後帶著風神寶寶(紅孩兒)再度攪擾一番。

孫悟空初入地府是為勾銷生死簿的記載,如今以叔叔身份帶著風神寶寶再闖幽冥,意欲救回甫亡故的牛魔王。但「牛」死不能復生,作品嘗試以歡快詼諧的方式淡化親人離世的悲痛,引領觀眾面對殘酷的生死議題。劇名雖指稱地府歷險,其實根本無險可涉,純粹只是到此一遊以便了悟人生。帶領的導遊以催眠手法行騙,遊地府本只是詐欺的幌子,待孫悟空施法後,連同旅行團眾遊客一起被送達了目的地。此舉或有意嘲諷社會現實,怎奈編導並未多加著墨。且到地府後參與旅遊的觀光客竟有人毫無理由憑空消失,甚至改易性別裝束換人替代,場面處理粗疏馬虎至此,真真令人驚詫咋舌!

在尋找生死簿過程中,叔姪倆見識了罪人地獄服刑期滿改判過程:或上天堂或續留地獄,當然還有輪迴轉世的選項。舞台上推出個命運轉輪,「蟑螂」佔了極大的篇幅;判官更不住強調一切都是隨機的,徹底顛覆善惡因果報應循環的傳統。當彼等終於見到閻羅王,閻王在一大段說教訓示後,以三種角度重現牛魔王的牛生特點,從不同觀照視野探究人的不同價值。是非對錯確實不該只有單一準則,但劇中繼而大力宣揚只要是人就會犯錯,有錯死後就得入地獄的說法。雖已刻意採詼諧手法削弱常人對地獄的恐怖設定,如強烈的懲罰就是永遠重複開學前一天瘋狂趕作業的時刻;而隨時代演進地獄資料皆已上傳雲端,判官的生死簿也換成了平板電腦,符合現代人生活認知。可惜缺乏具體的論證,新觀念的建構也難有足夠的依傍!

不僅地獄不同常俗認知,天堂似乎也不如想像的美好。擁有寬大翅膀的無腦女天使,除了燦笑高歌《快樂天堂》,完全無法顯現天堂優勢,乏味到連民眾都無意隨行。編導在此又是欲言即止,空餘滿腹疑竇。劇中另一女性鐵扇公主,喪夫後只會無助啼哭,全然無有絲毫羅剎女的霸氣,教人不禁懷疑作者是否有厭女情結。全劇服裝上雖仍一本繁複華麗風格,為強調風神寶寶的紅孩兒本色,即使喪父也不肯換下一身紅裳,又是對傳統服喪文化的強烈反叛。作品敢在兒童劇中探索生命課題,甚具企圖壯志,不斷提出質疑卻未能有融貫一致的旨趣,徒留片段珠玉。如牛魔王因飲食無度暴斃前,吃著金針菇言道「明天見」,確能引發觀眾莞爾;以剪影帶出牛生段落,頗有觀賞電影的興味。至於杖頭版的飛鴿傳書或真人立框做為遺照等手法,雖非新創運用倒也靈活,頗有帶動情緒的效果。而地府為防範孫悟空再次撒潑,擋下金箍棒,與鬼差的衝突只能以簡單拳腳應付一番,沒法藉機展現《鬧地府》精彩漂亮的戲曲身段,空負演員一身好武藝。

七、八月暑假檔期一向都是兒童節目的超級戰場,各個藝術節無不看準商機磨刀霍霍,今年受困疫情出不了國,參與活動觀賞演出便是家長們安頓小孩的極佳選擇。劇團演出計畫必然也波及,幸虧本劇原即安排下半年演出,影響幅度相對較小。臺中歌劇院首演雖已順利完成,因時程略有拖延,接續的巡演自然也得隨之遷變。臺北臺灣戲曲中心的演出,場地不變,改成父親節上檔,親子一同觀劇倒也不失過節情趣。只是原定兩天的展演併合一天完成,晚場散戲恐已超過兒童應該就寢的時間。

最慘烈的是劇團無有自己的專屬團員,依演出需求各方借將,偏巧當天多位合作夥伴忙著打對臺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新戲,不可能分身助力。於是四位擔膺重任的主要演員僅餘其半:風神寶寶吳米娜、牛魔王林東緒留存,攜領紅孩兒闖鬧地府的孫悟空與陰司總裁閻羅王都被迫更易。少了原版成員在排練磨合建立的連結,勢必損及整體的表現成效。演出現場也沒有配置樂隊,以錄製好的伴唱音樂簡省人力開銷。前台不只不販售紙本節目單,連線上版本也付之闕如。倘因人員異變太多不利改版重印,提供必要連結輔助觀眾查核閱覽,該是劇團垂手能為的易事吧!

《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20/08//0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