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觀眾誠心交陪《油罈記》
1月
12
2023
油罈記(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22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文化的重要,是因為它塑造價值觀。戲也是敘事的一種形式,劇情承載了編劇的價值觀,透過演出最後在觀眾的體會中長出另一種敘事。

《油罈記》說著寡母弒長子的「恐怖故事」,而劇情每一層的轉折,都清楚呈現出特定的道德價值,多數劇中人都悉心遵奉著。相反的,犯規者會受到規範懲戒。隨著劇情推進,不難發現犯規者的角色設定在遺孀徐氏跟情夫岳雲。他們的行為優先考量個人利益,尤其徐氏更是「愛自己」的佼佼者。她新寡就在亡夫葬禮上情挑新歡眉眼傳情,無視長子官保阻礙,仍堅持爭取彩色人生,為愛不惜弒子、欺瞞、煙滅證據。相較之下,情夫岳雲的利己在幽會後就瞬間消散,徒留徐氏深陷其中。但家庭紐帶已斷。


油罈記(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凱凱)

另一群有良知的對照組,都極力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比方説長女金定兼具母親的守密者與弒子案人證的身分;塾師劉祥相信家庭養育職能,不願意收留自稱遭受性命威脅的官保。這些設定透露出角色行為與身份認定會隨著倫理關係不同而變化,倫理關係不僅要符合道德,也帶有責任,還需要藉由具體行為的對照才大功告成。再細看種種行為,甚至也符合人際互惠的原則。換句話說,角色們其實活在沒有個體意識的同心圓關係網絡裡,奮力維持著社會結構穩定。

因此,《油罈記》的題材是家庭,是愛情,也是國家的。劇本取材清末真實判例,從官方檔案被轉為多劇種共用的劇碼,帶著戲曲創作轉向寓教於樂的痕跡。戲曲這門娛樂被國家納為教化媒介,在情色與血腥糖衣下包裹道德大旗,撩撥群眾感官共鳴。在臺灣同樣流傳不斷,從賣藥團唸歌的歌仔冊、內台、外台歌仔戲,甚至到跨領域戲劇都不曾缺席。

在大時代底下的歌仔戲也不斷變化著,創造屬於自己的面目。劇場的表演形式如何展現歌仔冊風韻,同時抓緊觀眾目光?編劇王金櫻以說書人之姿,唱出一段段原汁原味的四句聯串連劇情,透過獨特的唱唸音律刻畫俚俗美感。回歸歌仔戲重視的戲肉戲骨論,全劇戲肉落在殺子碎屍一折,這段過去不見容的敘事,放在當代依然衝擊,其他枝節則是強化戲感的戲骨。但對我來說,徐氏殺子的理由和掙扎過程,遠比殺戮本身重要。編導選擇讓徐氏特別琢磨「思郎」、「暗夜磨刀」兩小段,在殺子之前濃墨渲染徐氏因愛生恨的弒子瘋魔之路。舞台方面,運用紙屏風加深劇情張力,例如徐氏與納雲的性愛場景、徐氏殺子的顫慄瞬間。逆光中的剪影回應了當下觀眾的喜好品味,把當代的審美演進看家戲裡。

演員方面,飾演徐氏的米雪,嗓音清朗有穿透力,角色刻畫立體,隨劇情發展經過喪夫、情挑、思春、磨刀霍霍決意殺子,優雅跳轉在苦旦、妖婦與武旦不同女性行當之間,展現悲苦、嫻淑、嬌媚、潑辣、瘋魔、機巧多樣人格特質,為徐氏這個瘋狂的母親注入靈魂,尤其是喝斥官保快睡吟唱搖囡仔歌的段落,極簡絲竹樂器伴奏,搭配高音起嗓的溫軟行腔以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揉和成緊繃的異色詩意情景,令人又驚又喜。好戲還需對手襯,徐氏光彩也映出滿台演員匯聚的飽滿能量。

有別於其他歌仔戲劇團,閩南嶼的劇作總帶著使命感,全心編整歌仔冊,再現也典藏歌仔戲被世人淡忘的初相。《油罈記》打磨最經典的古路劇本探索早期歌仔的新路,與觀眾誠心交陪。

《油罈記》

演出|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2022/12/2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