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觀眾誠心交陪《油罈記》
一月
12
2023
油罈記(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6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文化的重要,是因為它塑造價值觀。戲也是敘事的一種形式,劇情承載了編劇的價值觀,透過演出最後在觀眾的體會中長出另一種敘事。

《油罈記》說著寡母弒長子的「恐怖故事」,而劇情每一層的轉折,都清楚呈現出特定的道德價值,多數劇中人都悉心遵奉著。相反的,犯規者會受到規範懲戒。隨著劇情推進,不難發現犯規者的角色設定在遺孀徐氏跟情夫岳雲。他們的行為優先考量個人利益,尤其徐氏更是「愛自己」的佼佼者。她新寡就在亡夫葬禮上情挑新歡眉眼傳情,無視長子官保阻礙,仍堅持爭取彩色人生,為愛不惜弒子、欺瞞、煙滅證據。相較之下,情夫岳雲的利己在幽會後就瞬間消散,徒留徐氏深陷其中。但家庭紐帶已斷。


油罈記(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凱凱)

另一群有良知的對照組,都極力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比方説長女金定兼具母親的守密者與弒子案人證的身分;塾師劉祥相信家庭養育職能,不願意收留自稱遭受性命威脅的官保。這些設定透露出角色行為與身份認定會隨著倫理關係不同而變化,倫理關係不僅要符合道德,也帶有責任,還需要藉由具體行為的對照才大功告成。再細看種種行為,甚至也符合人際互惠的原則。換句話說,角色們其實活在沒有個體意識的同心圓關係網絡裡,奮力維持著社會結構穩定。 

因此,《油罈記》的題材是家庭,是愛情,也是國家的。劇本取材清末真實判例,從官方檔案被轉為多劇種共用的劇碼,帶著戲曲創作轉向寓教於樂的痕跡。戲曲這門娛樂被國家納為教化媒介,在情色與血腥糖衣下包裹道德大旗,撩撥群眾感官共鳴。在臺灣同樣流傳不斷,從賣藥團唸歌的歌仔冊、內台、外台歌仔戲,甚至到跨領域戲劇都不曾缺席。

在大時代底下的歌仔戲也不斷變化著,創造屬於自己的面目。劇場的表演形式如何展現歌仔冊風韻,同時抓緊觀眾目光?編劇王金櫻以說書人之姿,唱出一段段原汁原味的四句聯串連劇情,透過獨特的唱唸音律刻畫俚俗美感。回歸歌仔戲重視的戲肉戲骨論,全劇戲肉落在殺子碎屍一折,這段過去不見容的敘事,放在當代依然衝擊,其他枝節則是強化戲感的戲骨。但對我來說,徐氏殺子的理由和掙扎過程,遠比殺戮本身重要。編導選擇讓徐氏特別琢磨「思郎」、「暗夜磨刀」兩小段,在殺子之前濃墨渲染徐氏因愛生恨的弒子瘋魔之路。舞台方面,運用紙屏風加深劇情張力,例如徐氏與納雲的性愛場景、徐氏殺子的顫慄瞬間。逆光中的剪影回應了當下觀眾的喜好品味,把當代的審美演進看家戲裡。

演員方面,飾演徐氏的米雪,嗓音清朗有穿透力,角色刻畫立體,隨劇情發展經過喪夫、情挑、思春、磨刀霍霍決意殺子,優雅跳轉在苦旦、妖婦與武旦不同女性行當之間,展現悲苦、嫻淑、嬌媚、潑辣、瘋魔、機巧多樣人格特質,為徐氏這個瘋狂的母親注入靈魂,尤其是喝斥官保快睡吟唱搖囡仔歌的段落,極簡絲竹樂器伴奏,搭配高音起嗓的溫軟行腔以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揉和成緊繃的異色詩意情景,令人又驚又喜。好戲還需對手襯,徐氏光彩也映出滿台演員匯聚的飽滿能量。

有別於其他歌仔戲劇團,閩南嶼的劇作總帶著使命感,全心編整歌仔冊,再現也典藏歌仔戲被世人淡忘的初相。《油罈記》打磨最經典的古路劇本探索早期歌仔的新路,與觀眾誠心交陪。

《油罈記》

演出|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2022/12/2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三月
21
2023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三月
18
2023
寫意性是戲曲重要的美學命題。曾永義認為寫意性是戲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無可取代的美學價值。身段是戲曲最基本的美學命題,透過戲曲演員的身段表現,就能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緒、變化場景與氛圍。
三月
17
2023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三月
11
2023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三月
09
2023
行當制作為戲曲美學之一,強調表演技術與類型化角色的連結性。戲曲觀眾依賴聲腔和程式化表演認可角色。換句話說,觀演關係因「技藝」而串連。本劇巧妙利用此框架,透過跨行當扮演的不精準缺陷製造疏離,打斷觀眾審美,反向增強喜感。有效穿透文化、政治、社會、語言隔閡,藉著歡笑從劇場延伸至觀眾心智,並打開思索的平行宇宙。
二月
18
2023
布袋戲,一直在適應現代劇場,特別是「空間」——怎麼克服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讓相對小的戲偶被看見?如何讓操偶師在舞台上移動是有意義的?我認為,首演於2017年的《天堂客棧》除用音樂劇揭示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的才華,同時是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空間的範本,用最低成本成為「全能空間改造王」。
二月
15
2023
國光劇團的新版《西廂記》企圖將兩位當家女旦戲份平分秋色,塑造一靜一動的畫面,將婉約柔美與嬌俏活潑互現,同時代表內斂與直率的兩種不同女性類型。
十二月
29
2022
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十二月
2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