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返愛之旅《灣生》
12月
31
2014
灣生(鐵支路邊創作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7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台灣,四百年來,在霸權輪替的夾縫中,這塊土地上,不同的政權、相異的人種來來去去,留下了豐富的故事與文化痕跡;例如,最近因為一本書寫日治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而引起「灣生」話題之《灣生回家》(田中實加著),其同名紀錄片也將於2015年3月上映。而這段與台灣這塊土地,緊密相連的歷史,也引起了南台灣劇場工作者的興趣。由台南鐵支路邊創作體推出的年度大戲《灣生》,以迥異於日本立場的在地觀點,編導將灣生這個話題、一段「灣生回家」的故事概念,另闢蹊徑,不著痕跡地連結了台灣自1949前後至今,這塊土地上多元族群的衝突與融合,最後終能回到愛與諒解。輕巧的故事用植物生長為隱喻,帶出天、地、人合一的東方智慧,為2014年的本土劇場創作,劃下了一個美麗的驚嘆號。

灣生是特定時空、特定族群的產物,這名詞敘述的主體是日本(人),對於台生日本人返回出生地的旅程(灣生回家),一位台灣編劇該從哪個角度描寫?這是我進劇場前,最大的好奇。結果,本戲的編劇(陸昕慈)沒有落於俗套,用台灣這塊土地多元的文化背景創造角色(灣生、閩南人、外省人、陸配),將故事的個人鄉愁,擴大為這塊土地對於人們之包容與愛,掌握住了一個有深度的本土觀點。

故事大意為一位灣生SUSUKI爺爺(農林改良專家,陳柏廷飾)的返鄉,結果意外住進當初愛人秋菊(台灣人,母親為日本社長家的幫傭,范時軒飾)的兒子振中(劉千碩飾)所開的民宿,勾起了這段被戰爭中斷的舊時代愛情。編劇以現實與記憶蒙太奇式的交織,一方面讓線性的故事有合理的敘述脈絡,另方面清楚交代了這對舊情人交往,一段台語、日語之雞同鴨講,但因為愛而開始相互學習融合之過程。

而故事的精彩設定,是振中這個外省二代的角色,因腳瘸無法工作,守住一間快被政府都更的日式老房與一棵大樹,種種不幸際遇導致憤世嫉俗,整天用外省腔國語罵政府,而他所娶的老婆小蘭(林竹君飾)是陸配,看似是小氣貪錢、大嗓門的刻板印象,但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卻讓觀眾感受到更深刻的人物情感,譬如有一段她跟老公鬥嘴說:「…你不要再叫我什麼大陸妹的,湖南省長來台南時,老娘可是拿著抗議牌,站在最前面抗議的那一個,你們這些老男人,平時罵政府罵的可是兇的,真要抗議,還不是一個個躲在老娘屁股後面,要比誰比較像台灣人是不是…」。

所以在這個跨越兩代的故事中,上一代SUSUKI與秋菊的愛情(灣生與台女)之後,緊接是台灣殘酷的現況,政府急著開發要拆日式老房、外省二代的弱勢孤寂與陸配的強悍支撐,而兩代都是兩個國家人民,兩種文化從衝突、相識到相濡,而這不正是台灣這塊土地,四百年來的某種真實寫照?

人世間的紛擾豈能輕易斷定是非,編劇並不糾結於這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無盡紛擾,帶有禪意地將道理交給大自然來訴說。劇情一開始就鋪陳了,一棵當初SUSUKI跟秋菊一同種下的樹,過了六十多年已經長成大樹,SUSUKI爺爺就是從這棵樹認出了秋菊住的屋子,然後劇情到了最後,就是他此趟返鄉的目的,將一棵他親自研究改良(年少的承諾),台灣欒樹與日本銀杏交接的新品種樹苗,種在最適合的地方(台南)。這兩棵樹,前者是屹立不搖繼續生長的大樹,後者是文化混合、新品種的樹苗,只要細心灌溉,終能長成大樹,只要政府不要為都更砍掉這些樹(歷史與文化),大自然的道理便能在其中顯現。

這齣戲的成功,導演張永智功不可沒,首先是選擇了抽象、簡潔、象徵式的舞台(鄭仕杰設計),來呈現劇本中不同的發生地點,大樹用兩根白色柱狀圓桿表示,高低台階創造不同的場域空間,後方平台中央,立著一個日(台)式木門,整個空間這不僅因應劇情需要,更是抓住了一個時間無盡循環、天地人和平相處之道。

譬如有一場是振中晚上睡不著,從右上舞台的房間,闖入左下舞台SUSUKI爺爺的房間,這房間原來是秋菊的臥室,振中在媽媽房間的照片,認出眼前這個語言不通的日本人(鬼子)原來是媽媽的愛人,一骨腦將他心裡多年的怨恨(媽媽想著舊情人,不願面對親生兒)吐出,而眼前這日本人是聽不懂的。他帶著滿腹辛酸躲到舞台中央、小門後面蜷縮在地,是陸配小蘭喚他回右上舞台的房間,幫他套上一件新買的衣裳,而最後他縮進老婆的懷抱之中,像胎兒回到母親的子宮之中,這一整場像是一個循環,一場連結天地自然的療癒過程,兩個男人與兩個女人,因為有愛而抒發、解開了深藏的人生之結。

音樂人背景的導演,在全劇的音樂(馮士哲設計)運用上,自然是功力深厚,整體音樂、音效處理細膩,多首台灣歌謠的運用,例如《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是時間回過去的暗示,更是情感氛圍恰到好處的鋪陳。並且,還特地為本劇安排了一首好聽的主題曲《灣生》。

儘管幾個演員的表演還有改善的空間,戲尾的收場還可以更簡潔,但是瑕不掩瑜,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輻射出了深刻的在地意義。鐵支路邊創作體及整個劇組的用心製作,值得大力稱許。

《灣生》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14/12/28
 19:30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在舞台調度的功力,是將結構性強的文本《灣生》(編劇陸昕慈 )說的好聽又好看的一大主因。(羅家玉)
1月
05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