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四分之三故事更好《新月傳奇》
4月
18
2012
新月傳奇(紙風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3次瀏覽
陳維柔

小朋友經常藉由閱讀故事書籍來發揮廣大的想像空間,而兒童劇則是把兒童故事以動態的戲劇方式詮釋出來,小孩們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主角人物出現在眼前,那種無與倫比的真實感將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

經營多年的紙風車兒童劇團,每年都會以動物為主題推出兒童劇場演出,推廣假日時間大人帶著小孩到劇場看表演,啟發孩子從小培養看表演的文藝氣息,也增進家人之間的關係。這次是以「台灣黑熊」為故事主題,片段式的表演貫穿整場演出,和爸爸、媽媽三人之間的對話串連而成的故事情節,以及從妹妹的角度擔任說書人的角色,更能引起看戲小朋友的同理心。

上半場〈阿姆斯壯月球奇遇記〉與〈為你摘月亮〉是以片段式的情節串連而成,藉由爸爸與妹妹討論關於「熊」的特性的對話,解釋劇名「新月」與「台灣黑熊」胸前「上弦月」形狀的關連性,並從中灌輸「熊」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性,以及教育人類平時看到熊應該做的基本反應行為。接下來以月亮與熊之間活潑有趣的故事情節,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例如從香港來的野狼,動不動就會說香港話「好嘢」的「好嘢狼」;愛吃桃子的野狼,一次要吃七顆的「七桃狼」等Kuso的語言創造,以及北極熊為了完成好友黑熊希望得到月亮的願望,用盡牠所有努力,包括動用他所有的動物人脈「搭電梯」摘月亮等Kuso情節。演出時間的掌控對於兒童劇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小朋友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時間必須控制得宜,此劇充份展現兒童劇內容應簡短扼要,全劇總長115分鐘,上半場及下半場各50分鐘,適當的給予中場休息時間15分鐘,不論觀賞時間的長度或是休息時間的長度,調配得宜的時間分配,給予小朋友適當的休息放鬆。

下半場的二幕是〈新月傳奇〉與〈黑光劇-黑態奇夢地〉,從〈新月傳奇〉這幕開始進入故事的主軸;而〈黑光劇-黑態奇夢地〉是以紙風車最著名的黑光劇作為表演呈現,即是以螢光物件在黑暗中呈現表演。妹妹持續扮演說書人角色和小朋友述說著〈新月傳奇〉的故事,〈新月傳奇〉的故事情節和迪士尼動畫《泰山》很相似,因為長相畸形而被父母遺棄的小男孩阿莫與家人的親情;與好友山羊「卡布」、台灣獼猴「基諾」堅貞的友情,以及阿莫願意讓自己變成一頭熊,換取被懲罰父母的自由之身的孝順之心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引導式故事情節讓小朋友自己去思考其中的意涵。而演員將阿莫的角色傑出的詮釋,例如活潑調皮的小男孩聲音與肢體動作的表演詮釋,讓觀眾也跟隨著演員的一舉一動開心、興奮、難過以及被感動。

總體來說,《新月傳奇》有趣的故事情節必須和演員們具有趣味性的角色動作與對話的相互配合,最重要的是此劇具備強烈的聲光特效,每每吸引兒童觀眾的注意力,生動而大型的道具:由真人吊鋼絲詮釋在月球上飄浮的阿姆斯壯、大型的月亮舞台裝置、森林峭壁等,以及隨著劇情發展而設置的投影燈光與營造月光氣氛的舞台煙霧,兒童觀眾的情緒被誇張而生動的表演牽引著,隨著高潮迭起的劇情情緒跟著開心、感動而緊張著。但值得討論的是,整齣劇共分為四幕,表演一直持續到第三幕〈新月傳奇〉才進入故事的主軸,將完整的故事情節演出,而主要故事的表演內容太少,第一幕〈阿姆斯壯月球奇遇記〉、第二幕〈為你摘月亮〉以及第四幕〈黑光劇-黑態奇夢地〉的表演情節都非常有趣,也十足具有吸睛的效果,但是串場的意味較濃,整體的故事串連性不足,是否能夠增強表演的整體性,若以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呈現出《新月傳奇》效果是否更好呢?

《新月傳奇》

演出|紙風車兒童劇團
時間|2012/04/13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