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然更自然的盆景美學《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
8月
05
2020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6次瀏覽

王墨林(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當我們隨著引導人走進污水處理工廠,首先是污臭的氣味撲鼻而上,按照節目手冊所敘述的一段話,它提醒了我們:「……裡頭的流動,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失去了生氣。」既是污水處理工廠,那些巨大的人造腸道,也就可想而知「裡頭」隱藏的是一座城市必然發展出一套從流動到凝固的污臭史。

但合作的藝術家們,並不打算從污臭的空氣壓力中進行現代性的論証,尋找出對於此一「壓力」現象的各種可接受的解釋。因而「壓力」被理解成一個相對於「自然」的詞,從藝術家們舖塑作品的語境來看,這個在意義上顯得曖昧的「自然」,通過人的本體不在,而位移成為盆景在展示空間呈現的概念與符號,就有賴於盆景作為一種物質(Object)的仲介,先將現實世界對本體論的闡釋方法,予以轉換為一種行為表演(Performance Art),也就是通過「物質→表演」對污臭史的事實見証。

原先涵括在「壓力」之中的「自然」這個詞,兩者相對的情境竟辯証出相互的對稱性,我們在操控聲音的DJ所跪坐的那塊平台即可窺出,從盆景形成身體物化的這套方法論。聲音DJ的身體亦如廢棄的盆景座落平台,雙手操控電腦,平台上積滿土壤,甚而傾覆的喇叭箱上也是砂土落葉隨聲音頻度而振動,另一台人工打造的唱盤上也舖滿砂土,利用裝有微型麥克風的唱針劃出沙沙聲響。DJ跪坐在平台上的行動本體轉換為一種行為表演,這是藝術家以個人的身體形成世界的一套方法。

DJ所摹造的聲音可看出與影片中表現自然界魍魎之聲自成疊合。影片的放映也因自顯其與現場行動這樣的接枝,而表現出影像作為流動的時間,與空間動態形成內外兩個界面的共時併置。現場就是通過多種仲介的位移,我們就更能看到其中現代性與自然的混種物,若於未來引起的爭議而言,不能不說倒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藝術家們在此提出「自然」作為一種語境,似乎用了回歸史前時代對於自然環境的信念糸統,其中巫術行動中驅魔這一部份,反映在影片及聲音集中於對魔幻情境的渲染,及如亡魂般身體立於暗中盆景之傍,在在表現人和自然不可區分的神話世界觀,整個會場展示的這種人工化的自然,可以說是用了機械技藝生產的人造品而舖設出來的。因而我們也發現到其中生產關係的矛盾,也是現代性在污臭史之中所形成巨大的人造腸道,「……裡頭的流動,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失去了生氣。」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人工化的自然和事實自然的關係,若用這種「觀念藝術」的表演策略,卻失去對污臭史的事實批判,如同盆景在整姿的過程,同樣失去從接根移位至本體的水線,導至樹液無法流動,因而根可能會枯死。污水處理工廠的人造腸道已無生氣,盆景本體需要的樹液若也無法流動,失去這樣的視野被看見,則這場降神祭會勢必淪為嘉年華(Festival)的熱鬧而已。自然在這個被展示(Performance)的空間裡,一切都要被仲介化為摹造的材料(Object),如象徵「自然」的盆景予以再造的整姿作業,造音如盆景造枝,不同聲音造就不同意味,盆景的不同樹形對「自然」也有不同的能指性,而污臭史在這裡進行一場現代性的論証卻是付之闕如。

從影片中看到出現在自然界中的人/身體與植物的對稱性,用一種歇斯底里的精神符號作為現代人的樣本,他們的行動本體不是為了表現對人之生的定義,相對地卻是人之死的定義,這倒是讓我們聯想到都市的污臭史與現代性的辯証關係,跟精神性無關,跟自然也無關,反而是藝術家相信超自然比自然的信念更被強調,以「污水處理工廠」之名作為表演現場才被遮蔽其事實。盆景所反映的不過是自然作為世界想像的仲介,反成為他們活在現代性中的一種修辭學,令人饒有興味的是「自然」在這裡的定義究竟為何?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

演出|林亭君、張欣、利安・摩根(Liam Morgan)
時間|2020/08/01 14:30
地點|台北市迪化污水處理廠、台北試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演經驗最後導向了對室內劇場的溫柔擁抱,關於城市汙臭並無法再三回味咀嚼,遑論靠近、認識、理解及認同,所關照的自我因而更為巨大。當身處在這個地方的「我」受到比我以外的「環境」更多關注時,那麼創作本身的自然元素該何從發聲?或者說,既然植物聲響訊號已灌滿場域,甚至本尊也在現場,能有多少人聽見,甚至沉澱與共感?(楊智翔)
8月
07
2020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