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又逢十月,見識過幾個不義而富且貴的製作後再看《金孫緣》,竟有溺水時抱到一塊浮木的感覺。
當多數新編戲不惜跨越異時空、往人心幽微處挖,《金》的「奇」,竟出在返樸歸真上:空間不外小山村,時間以未婚的金小姐生子前後三個月為限,滿台人物,不是義鄰就是義官,尹三娘待金小姐母子的婆媳(孫)之情,更是義無反顧。《金》情節、人物之單純,極利於守住戲曲本位,劇團顯然想藉此劇證明以江彥瑮、陳芝后、陳思朋為首的青年演員們,不勞長輩傍著,已能獨挑大樑賣票了。在各劇種都有年輕演員頂不上來的傳承危機時,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一場一場的演出磨礪年輕人,用合適的劇本把他們推到觀眾眼前的用心,自然值得肯定。
屬親情倫理小品的《金》,若在中型劇場演出,當可從容而圓滿,選擇了國家戲劇院,便處處可見小戲硬著做大的痕跡。例如,原本可以安於簡單俐落的舞台,偏多放一層台子,充其量,只是讓演員身姿、動線多了一點變化;又如,只算得上小麻煩的情節,演員的身段、後場的聲響造作成「大衝突」之勢,明顯地辭溢乎情了。
從《丹青魂》、《楊家心臼》到《金孫緣》,看得出劇團主事者挑戲、改戲,頗具見地。《金》雖無《丹青魂》歷史人文的大格局,但承續了《楊家心臼》的路線,青年演員勝任愉快,在鄉親土親的客群中,好感也當更勝《丹》。只是,同樣在家門內小題大作,在人情世故裡兜轉轉,《金》遠不如《楊》玲瓏剔透、生動趣味,歸根究柢,退步在一劇之本的功力。
貫串《金》的四個村婦,好心到力能扛轎、夜走山路,這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因為她們一出場就表態「隔牆隔巷不隔心」,遠親不如近鄰,容易理解;但身在公門好修行,縣官為什麼護著吞吞吐吐的八姨和尹三娘,斥責有錢有勢的金員外,一逕做和事佬、遞和氣茶,好心到像天上派下來的神仙,這太「奇」了,非需索個邏輯、背景不可,否則就成了「戲不夠,仙來湊」的老派手法。再則,配角們仗義相助,代尹三娘公堂問審、隱瞞新生兒非其親孫的大篇幅設計,蔚為逗趣的表演,技藝可觀,但排擠掉觀眾真正關心的尹三娘、金小姐,實在得不償失。
尹三娘、金小姐名為主角,戲分卻被眾人戲耍掉了。她們沒有更多機會共患難,也無從在坐月子一類的情境,亦莊亦諧地話家常、訴心事,觸動女人與小孩的聯結,發現林正義臨終的善意謊言……。少了在衝突中相互體諒(同時也被觀眾瞭解)的過程,便無法細膩地完成豐滿的形象,只有點與線的情節,因而難掩單薄。何況,尹三娘若對金小姐缺乏真感情,所謂義行便透露出「以得到孫子為目的」的功利取向,對《金孫緣》的主題來說,恐怕茲事體大。
《金孫緣》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1/10/14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