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之舞《BON 4 BON》
11月
19
2018
Bon 4 Bon(長弓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3次瀏覽
馬沁心(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BON 4 BON》是長弓舞蹈劇場的張家四兄弟首度同台演出,與以色列籍編舞家Eyal Dadon合作編創此舞蹈作品;音樂則是由Bon Iver樂團所創作。此作結合四兄弟的故事,以豐富的肢體語彙搭配歌曲音樂,舞出四兄弟各自存在在記憶中的故事。

節目還沒開始之前,準備走進劇場的我,就已經聽到有位舞者側躺在地,說著自己兒時學舞的經歷,那是舞者張堅貴,他接著聊起了家庭、舞蹈劇場、四兄弟的童年時光,以及他們最喜愛吃芒果等日常瑣事,聽著他說故事,令人期待起四兄弟會在這個夜晚舞出怎樣的火花。

演出以年紀最小的舞者張鶴千作為起始,他轉圈移動至麥克風前,唱出舞作歌曲〈Blackbird〉中的一句歌詞 All Your Life,而他的哥哥們圍著他,開始擺出不同的姿勢,彈性自如的肢體,藉由重複的動作、重複的音樂與歌詞,為此舞作打開了開關。接著四兄弟各自對著貼滿芒果乾的麥克風,再次說此兒時的芒果故事,例如:當芒果冰入冰箱中,總會莫名不見;或者談論著他們趁晚上爸媽不在時,偷看電視的日子。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時有突如其來的停頓,像是演奏音樂時的休止符,抓住觀眾目光。四兄弟也很有默契地變換著舞蹈動作,動作既柔軟又兼具力道,有趣的是,每次講到芒果時,四兄弟會將雙手高舉,做出ㄧ個圓圈,讓芒果化作符號性的動作,也在觀者心中產生意義,更容易記憶。

在舞作中,包括獨舞、雙人舞、三人舞,以及四人舞,兄弟們各自展現不同的舞蹈姿勢,來呈現他們對家庭的種種體悟,像是家庭中的爭吵與比較,他們透過肢體的互相拉扯、抬舉,以及落下,更有時他們互相脫離、有時卻緊密,也象徵著在社會群體中、在家人之間的疏遠或親密。舞作最後,四兄弟們撒著芒果乾,其中舞者張堅志被芒果乾攻擊,接著他快速拍打著身上的芒果乾,持續著身體前後左右的動作,最後,趴躺在地上,此時,舞者張鶴千拿著麥克風說起自己與哥哥們的年齡差距,同時將芒果乾與板凳,一個個往張堅志的身上堆放,說道:「我記得,他們三個,我們四個。」,藉由共同喜愛的食物、在這樣的動作中,找回童年中彼此的模樣。

張家四兄弟的整段舞作,帶著親切感。從真實的日常生活取材,因此能令觀者看見四兄弟的羈絆與絕佳的默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四兄弟穿著不同顏色的上衣與襪子,不同顏色象徵四兄弟是家庭中、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特質,而隨著音樂脫下身上衣物的他們,如同退去自己的枷鎖,撿起與自己原本顏色不同的衣物套上,使人體會到四兄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一個家庭中,互相包容、信任,以及成長。舞作中曾跳著不同舞步的他們,舞出他們各自追夢的記憶,但不變的是對家的歸屬感,也只有這四兄弟的默契,才能舞出這美好的《BON 4 BON》。

《BON 4 BON》

演出|長弓舞蹈劇場
時間|2018/10/27 19:30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島嶼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