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錯誤(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1次瀏覽
劉怡君(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音樂組暨表演藝術工作者)

廣藝以音樂劇交響音樂會紀念音樂家李泰祥,以音樂傳頌對他永恆的憶念。

音樂家李泰祥一生創作了許多跨界的作品,舉凡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從現代音樂到前衛音樂,曲種跨度廣博如管絃樂、歌劇、舞劇、電影配樂、流行廣告歌曲等。音樂劇《美麗的錯誤》呈現李泰祥歌樂藝術,反映70到80年代台灣文學與音樂,這部串組李泰祥經典歌曲而成的音樂劇,此次演出是以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型式演出。邀請台灣音樂舞台劇導演汪慶璋、舞蹈魏沁如、編曲王倩婷等製作團隊,以及歌手殷正洋與音樂劇演員連袂演出;新生代作曲家重新改編28首李泰祥經典曲目由廣藝愛樂管弦樂團演奏,演繹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價值與豐沛情感,此作品具有音樂劇的形式與內涵。

《美麗的錯誤》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從李泰祥的經典曲目中不依照年份,而是依照情節將適合的曲目串聯;以四季為題將人生與時間的流轉重新細膩編排。劇本展現了詩樂合一的連貫性,戲劇中的衝突與音樂的張力相互配合;而音樂劇演員唱出藝術家的故事,在校園民歌曲風中詮釋並傳頌著音樂家李泰祥所處的年代風格。編曲者塑造經典民歌風格,讓觀眾隨著音樂回到李泰祥的生命年代中,詮釋李泰祥的精神、時代的縮影。曲目有《橄欖樹》、《歡顏》、《雨絲》、《錯誤》、《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等。而舞台設計結合了多媒體的佈景設計,以春夏秋冬的季節畫面為主軸,而簡約的舞台實體設計,運用走道把管弦樂團分成二部分,巧妙地與劇場結合;演員穿梭於舞台中,運用了雙人舞蹈與演員的肢體動作靈活地呈現音樂歌舞劇情。全劇以表達李泰祥的歌樂藝術,藉此反映李泰祥的生命歷程、感情世界,以及呈現出李泰祥所處當代的台灣文藝風格,關注李泰祥作品內涵與特色,也就是現代詩文轉換成音樂的動機和成果。

此次廣藝愛樂成員來自國內傑出新生代音樂家與作曲家,音樂潮流以開創者自居。《美麗的錯誤》保留李泰祥的曲目,但重新設計、再創造,使得它成為一部「獨立」藝術作品。第一、二版《美麗的錯誤》嘗試串組李泰祥作品呈現的氛圍和感情,而第三版後,它更把主體,完整移到創作者的觀念上,呈現創作者對這位作曲家、其人其作品的回應與感悟。在表演藝術美學已大大提升了藝術的主體性。這樣的作品也帶領觀眾端不再只為追思懷念為主,更以此音樂劇為藝術所呈現的主體性為主軸。

然而此跨領域的音樂劇作品上我們觀察到新生代的舞台藝術家想要力求創新的氛圍。在此次音樂劇所呈現的創作風格上來說,由於配置交響樂團以及配合音樂廳舞台的緣故,試圖將李泰祥的音樂結合表演藝術多元的方式呈現,整齣音樂創作在跨領域的媒材來說,除了音樂、劇場、舞蹈,還加入了多媒體。因此,無論是從音樂創作的角度──將校園民歌加入現代交響樂聲響的概念面向,亦或者是劇場、舞蹈和多媒體三種媒材結合的角度來討論,皆算是新穎的演出模式;而作品結合歌、舞、劇、管弦樂團、多媒體各個領域相互結合、衝撞、折衷為音樂劇,創作出有別於傳統的新風貌。但誕生的新樣貌卻存在著各領域失衡的問題,音樂劇中的歌舞較偏重於歌曲意念的傳達,對於舞蹈的部分卻是從演唱中分離出來,由舞者代為呈現,整齣劇顯得舞蹈成分薄弱。多媒體置入性的呈現對於音樂劇在表演藝術舞台呈現上,超越傳統與結合現代科技的跨領域創作手法雖成為當代藝術家創作重要方向,但歌、舞、劇如何的巧妙融入多媒體中成為當代舞台藝術總監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表演藝術美學所追求的並不是拼貼、混搭,而是融合、再造與藝術價值。

跨領域的風潮近年來在音樂創作上不斷地被重新審視,在其作品意涵與實驗中創造許多的可能性,但在面對「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關係時,其面臨作品本質是否能再度詮釋與重現的問題,也是台灣新生代的藝術家所必須面臨及思考的表演藝術美學重大議題。

《美麗的錯誤》

演出|廣藝愛樂管弦樂團
時間|2014/03/29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