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邁向經典的下一步?《波頓之夢》
2月
17
2025
波頓之夢(兜戲劇工作坊提供/攝影陳億豪、身體氣象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次瀏覽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我要看這齣戲;純樸和忠誠做出來的任何東西都錯不到哪裡。」

讀劇現場聽到上述的角色話語【1】,直接敲打出了近年觀察越來越多素人表演呈現評價浮動中的主弦律。不容否認,純樸與忠誠,於表演者投入的狀態中,確實是迷人、甚或基本的要素;但是,在純樸與忠誠之外(或之內),我們也會對於表演的形式與其構成的表演能量、文本敘事效果,同時懷抱著更多期待。因之產生面對一個展演的不同討論視角。

這次的讀劇活動,命名為《波頓之夢》,根據網路的文宣訊息:「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由AI音樂作曲。沒有舞台燈光、服裝道具和肢體行動,演員們將以聲音,呈現雅典貴族和工匠以及森林精靈們的一場結婚慶典」【2】;呈現的團隊,看似陌生的「兜戲劇工作坊」,其實是新營文化中心舉辦「銀齡戲劇工作坊」的成員們,以新營文化中心資深志工群為主,於2019年開始通過三年培力,由姚立群帶領下,逐年共同完成了《新營,快到了》三部曲,雖然受疫情影響,《新營,快到了3》取消對外演出,改成對內親友場,在2022年蛻變成臺南藝術節《最後一場電影》。上述系列的三個作品內容主要來自地方歷史記憶和成員們的生命故事,而且,輪番在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展現了不同的舞台空間運用手法【3】,打破了場館原有慣性,翻新了既有的觀演距離,特色鮮明;至2021年底《小人國》、2022年《新營ˍ海鷗》,創作題材開始轉向,前者以《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為本,加入專業劇場演員,回歸鏡框式舞台模式演出;後者與江源祥合作,從劇作家契訶夫《海鷗》(The Seagull)開始發展,以物件劇場、行為藝術概念取向,打散進入演藝廳以外的場館各個空間,與觀眾近距離下,以眾多個別創作來串連成集體作品。

由上述發展歷程看來,《波頓之夢》,乃是新營藝術季由2023年的「銀齡風潮」更換主題為2024年的「水水的起點」後,不在任何製作計畫任務下,原有「銀齡戲劇工作坊」自主而為的一次戲劇創發行動。選擇了莎翁四大喜劇之一《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並賦予自身一個新的團隊名稱「兜戲劇工作坊」,因此,引人關注其表現成績,以及後續可能發展。

首先,此次命題為《波頓之夢》,顯見其改編的主軸完全捨去了原著中四位關係糾葛的雅典年輕戀人,也減輕了雅典貴族、仙王仙后和森林精靈們的戲劇作用,而是以一群由市井小民組成的業餘戲班為情節重點,包括森林中的幻術奇遇、在貴族婚禮上荒腔走板的喜鬧演出。相較於原版《仲夏夜之夢》的劇本結構,將等同於素人演員的業餘戲班成員安排為新編情節的主線,既可減少團隊成員人數的需求,誠屬明智,亦恰可視同呼應讀劇團隊的生成背景,別有一番解讀的寓意趣味。只是,後續因此也產生了某些情節敘事失衡的危險,造成角色如現實城堡中的王公貴族、森林中的精靈帕克,整體串連性不足,角色建構不易,需要潤飾可能的轉折。

波頓之夢(兜戲劇工作坊提供/攝影陳億豪、身體氣象館)

其次,回歸表演面。因為曾看過前述歷年多次的表演,諸如《新營,快到了1》的小劇場風格肢體語彙,《小人國》明晰而坦然自若的舞台身聲演出,《新營ˍ海鷗》個人強烈表現的身體性和現場感,不禁好奇相關成員介於此次的劇本文字至角色語言之間,如何以自己的聲音呈現個別角色特性,並且共構情景語境,以求共同進行此次的讀劇呈現?抑或是過於尊重經典劇作的神聖性,敬畏之餘,反而難以形塑某些角色與情節所需的輕鬆俚俗、插科打諢。於此,倒是有一個角色的兩處台詞勾起我的注意──當大夥兒分配角色的時候,斯納格(Snug)先後兩次說了因為有人去演歌仔戲、去英國看孫子,無法到場排練,因此他們的角色都變成由他暫代,這種缺席理由充滿著演員真實生活背景與角色表演時刻互相滲透的連結意趣,聽來深覺莞爾,帶點野台活戲感,也因此想像,或許對於社會歷練豐富的銀齡團員們而言,適合在經典劇本中融入更多貼近其本色的自編台詞。同時一如本文開端所引劇中雅典公爵希西阿斯的話語之後,他的新婚妻子亞馬遜女王希波麗塔回應如下:

「我不喜歡眼見微賤的人過份吃力,忠心耿耿也可能一敗塗地。」【4】

附帶一提,當日讀劇觀演過程,全長大約一小時,不知是否與首演場次的日期相隔一段時日有關【5】,或是受到當日寒流低溫影響,整體表現略趨生澀,直到接近尾聲,全體氛圍漸顯活潑,譬如「帕克」於謝幕時格外顯露肢體靈活與熱情好動。為此不禁揣想,假如來日能以此表演熱度升高的終點,翻轉成為迎向觀眾的起點,應屬經驗熟練後連帶達到表演意識自主提高的一件美事。

最後,來說說這次讀劇呈現中的巧思:其一,空間所在,並非一般表演場地,而是圖書館的講堂,且台前有座無法撤離的視聽器材講桌,當日可見有漂亮紅花布包住,成為精靈皇后的睡榻,可說是舞台區最華麗也簡要的基本處理,效果頗佳;其二,在若干標示為AI設計的音樂旋律之外,穿插了兩種現場樂器吹奏:精靈國王的笛子、精靈皇后的烏克麗麗,可說突顯了神話世界的角色有別於來自現實世界的販夫走卒們,值得進一步發展其舞台效果。

末了,讓我們回到這次呈現的基本定位,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6】,確屬不易,為其意義所在──或可參照劇中雅典公爵希修斯(Theseus)所說的話語:「我們應該格外體恤,估量他們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成績。」【7】;至於未來能否達成更扎實的表演基本功、開展更多純樸原生的本性特色、甚或賦予其他任何特色願景,則是高度寄望於「兜戲劇工作坊」的下一步伐了!


注解

1、這段乃是《仲夏夜之夢》劇中雅典公爵希修斯(Theseus)於婚禮之夜,從長長節目清單中選擇了一群市井小民臨時組成戲班排練的一齣祝賀喜劇時,他與新婚妻子亞馬遜女王希波莉塔(Hippolyta)的對話。此處文字並非來自讀劇團隊改編的劇本檔案,而是參閱並摘錄自威廉.莎士比亞原著,楊世彭譯著《仲夏夜之夢》,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年出版,頁267。

2、「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論壇」臉書社團,2024年11月19日。

3、其中一例,可參閱劇評人盧宏文〈從《新營_海鷗》看在地「銀齡戲劇」的變與不變〉,表演藝術評論台,2024年5月1日。「《最後一場電影》,觀眾入場時坐在舞台上,面向觀眾席,被布幕與輕快的電子音樂包圍著,幕啟後,演出時而發生於舞台上,時而在一樓與二樓的觀眾席進行。幾個零碎的故事在演出中穿梭,多與電影院的記憶或奇想有關,包含類似古裝片情節的片段;試圖在電影院抓逃犯的女警搭檔;想送便當給逃犯兒子的母親;躲債的,或是不知為何帶著一盆盆栽來看電影的女人。最後,導演甚至玩了一段螢幕內外的把戲,現場的演員們匯聚成,投射在白幕上的黑白電影,而白幕掉落後,現場的演員又對位著電影裡的畫面,螢幕內外,鏡框舞台內外,看與被看的界線不停交涉著。」

4、同注解1。

5、兜劇坊讀劇首演《波頓之夢》,2024年11月23日於新營文化中心意象廳。

6、《波頓之夢》演員名單見「南市圖」臉書粉絲專頁,2025年1月14日。

7、同注解1,頁267、269。摘錄該段話語如下:「我們可以更加寬厚,嘉獎他們的一無所成。我們的趣味將是發現他們的失誤,他們努力之下做不到的,我們應該格外體恤,估量他們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成績。
相信我,愛人,在這靜默之中,我也感到歡迎之意,這種惶恐敬畏的羞怯使我領受同樣的誠意,不亞滔滔的雄辯與娓娓的口才。因此,據我看來,愛意與口舌木訥有時更能表達至誠,話雖少而情意多。」

《波頓之夢》

演出|兜戲劇工作坊
時間|2025/01/18 14:00
地點|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6F拾光講堂(臺南市永康區康橋大道255號6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