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都知道——《問美.雲知道》
9月
14
2022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8次瀏覽

蔡孟凱

是否要說戲子的故事,終究得用「戲」來說?

廖瓊枝封箱三部曲之一的《凍水牡丹》(2008年首演,施如芳編劇、戴君芳導演),編導在其之中安插入兩段廖瓊枝的看家戲〈益春留傘〉和〈焦桂英陽告〉,以戲中角色的歡喜和悲憤、雀躍和絕望,比擬廖瓊枝母親顛簸流離的戀情滋味;《女子安麗》(2019年首演,宋厚寬編導)裏頭,以《紅鬃烈馬》的番邦差異引導出朱安麗自身夾在原民部落與劇校生活的扞格處境;《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2021年首演,王景生編導)的升降舞臺上,魏海敏再搬穆桂英、歐蘭朵、孟小冬,讓她在舞臺上的分身與她戲外的真實生命共和一曲。而在《問美.雲知道》裏頭的三段戲中歌仔戲,它們的任務較之前例,可說是十分直白——展現唐美雲風靡戲壇數個世代,技藝超群、風姿綽約的大師光華和傳承薪火。


意圖仿真卻又格外疏離

面對陳武康貫穿《問美.雲知道》全作(以下簡稱《問》),故作青澀懵懂的提問,唐美雲從不正面回答,而是反覆回報以表演示範和經驗分享。她四兩撥千金的口吻聽來格外有距離感,猶如是在某個演講現場或廣播專訪,搭上陳武康頗為矯作的氣質和語調,讓兩人彷彿是在「扮演」一個藝術家對談的場景,與台下的觀眾維持著一種若有似無、欲拒還迎的斷裂感。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在這樣一個意圖仿真卻又格外疏離的場景裏頭,《問》首先迎來了第一齣戲中戲,由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演出的〈張世真下凡〉致敬了唐美雲父親蔣武童經典的武旦絕活;接著唐美雲與多年搭檔小咪睽違三十年的〈千里送京娘〉,則重現改變唐美雲戲壇生涯的驚艷一幕;而最後唐美雲一人分飾三角,生、旦、丑風華盡獻的〈太真妃.招魂〉,更是將唐美雲的個人魅力和表演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

綜觀這三段(幾乎占了《問》大半篇幅的)戲中戲,除了第一段的〈張世真下凡〉展現唐美雲近數十年的傳承教習成果,後二者則都旨在發揮唐美雲本人的巨星氣場——〈千里送京娘〉展示的是唐美雲和小咪這對歌仔戲殿堂級CP,展現「戲狀元」堅強實力的〈太真妃.招魂〉更可說是單純的炫技橋段。

這些戲中戲確實滿足了在場廣大戲迷的戲癮,收穫了響徹劇場的掌聲和叫好。但這些精采的折子是否真的為《問》補述了什麼呢?從唐美雲的口中,我們已然知道唐美雲師承父母,依循血脈召喚的戲曲信仰。而這些戲中戲的確復刻了唐美雲戲曲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但卻未能依此對於唐美雲的內心世界有更深一層的觸碰。


何需跨界實驗錦上添花?

再回到陳武康,除去最後一段〈太真妃.招魂〉展現了他對於物件與空間,屬於舞蹈家的敏銳和創造力,《問》大多時候我其實不大能理解為什麼是陳武康扮演這個引導唐美雲的角色?或者該問的是,當作品把一個屬於不同世代,在當代舞蹈領域才華洋溢、焦點盡收的舞蹈家擺在這個與歌仔戲大師共同博弈的位置時,我們該期待他們能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就這層意義來看,陳武康在《問》中的那些隔靴搔癢的提問並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最後一幕,畫面投影出陳武康女兒在兩人彩排時的塗鴉速寫,和唐美雲父親母親年華正盛時的戲台倩影。唐美雲翻開父親照片那一聲哽咽,大概是全劇最貼近「唐美雲本人」真正心思的一個瞬間了,即便全場靜默,我也彷彿能感受到所有觀眾都在和她一同揪心難捨。但經歷前面一個小時多,唐美雲和陳武康營造出的的疏離和漠然,以及精湛的傳統折子所帶來的熱血噴張和激情不斷,這最後的真情流露固然感人至深,卻沒有建立在足夠的情感累積上,反而在整部作品中顯得突兀而窘迫。

《問美.雲知道》究竟問了什麼?全劇中唐美雲透過陳武康與觀眾分享的種種,或許在她的每一次專訪、講座、甚至是傳記中都已經回答無數次了;而唐美雲個人的舞台氣場和絕世魅力,又何需這麼一部跨界實驗之作為其錦上添花?倘若我們還有幸在舞臺上看到像唐美雲這樣的戲曲巨擘能再扮演一次自己,我期待屆時我們能跨越跨界形式的刻意求工和演員劇場的光彩爛然,讓藝術家能問其想問的、答其想答的。到那時,或許我們能夠彼此擁抱,在對方耳邊輕語「我們都知道」。

《問美.雲知道》

演出|唐美雲、陳武康、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
時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地點|2022/09/03 14:3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唐美雲選擇的自我揭露片段看出她所重視的家庭關係,陳武康的提問則透露出她的迴避與不安,卸下角色赤裸地呈現自我,可能也是演出自傳性作品困難之處。(林慧真)
9月
16
2022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