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都知道——《問美.雲知道》
9月
14
2022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8次瀏覽

蔡孟凱

是否要說戲子的故事,終究得用「戲」來說?

廖瓊枝封箱三部曲之一的《凍水牡丹》(2008年首演,施如芳編劇、戴君芳導演),編導在其之中安插入兩段廖瓊枝的看家戲〈益春留傘〉和〈焦桂英陽告〉,以戲中角色的歡喜和悲憤、雀躍和絕望,比擬廖瓊枝母親顛簸流離的戀情滋味;《女子安麗》(2019年首演,宋厚寬編導)裏頭,以《紅鬃烈馬》的番邦差異引導出朱安麗自身夾在原民部落與劇校生活的扞格處境;《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2021年首演,王景生編導)的升降舞臺上,魏海敏再搬穆桂英、歐蘭朵、孟小冬,讓她在舞臺上的分身與她戲外的真實生命共和一曲。而在《問美.雲知道》裏頭的三段戲中歌仔戲,它們的任務較之前例,可說是十分直白——展現唐美雲風靡戲壇數個世代,技藝超群、風姿綽約的大師光華和傳承薪火。


意圖仿真卻又格外疏離

面對陳武康貫穿《問美.雲知道》全作(以下簡稱《問》),故作青澀懵懂的提問,唐美雲從不正面回答,而是反覆回報以表演示範和經驗分享。她四兩撥千金的口吻聽來格外有距離感,猶如是在某個演講現場或廣播專訪,搭上陳武康頗為矯作的氣質和語調,讓兩人彷彿是在「扮演」一個藝術家對談的場景,與台下的觀眾維持著一種若有似無、欲拒還迎的斷裂感。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在這樣一個意圖仿真卻又格外疏離的場景裏頭,《問》首先迎來了第一齣戲中戲,由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演出的〈張世真下凡〉致敬了唐美雲父親蔣武童經典的武旦絕活;接著唐美雲與多年搭檔小咪睽違三十年的〈千里送京娘〉,則重現改變唐美雲戲壇生涯的驚艷一幕;而最後唐美雲一人分飾三角,生、旦、丑風華盡獻的〈太真妃.招魂〉,更是將唐美雲的個人魅力和表演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

綜觀這三段(幾乎占了《問》大半篇幅的)戲中戲,除了第一段的〈張世真下凡〉展現唐美雲近數十年的傳承教習成果,後二者則都旨在發揮唐美雲本人的巨星氣場——〈千里送京娘〉展示的是唐美雲和小咪這對歌仔戲殿堂級CP,展現「戲狀元」堅強實力的〈太真妃.招魂〉更可說是單純的炫技橋段。

這些戲中戲確實滿足了在場廣大戲迷的戲癮,收穫了響徹劇場的掌聲和叫好。但這些精采的折子是否真的為《問》補述了什麼呢?從唐美雲的口中,我們已然知道唐美雲師承父母,依循血脈召喚的戲曲信仰。而這些戲中戲的確復刻了唐美雲戲曲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但卻未能依此對於唐美雲的內心世界有更深一層的觸碰。


何需跨界實驗錦上添花?

再回到陳武康,除去最後一段〈太真妃.招魂〉展現了他對於物件與空間,屬於舞蹈家的敏銳和創造力,《問》大多時候我其實不大能理解為什麼是陳武康扮演這個引導唐美雲的角色?或者該問的是,當作品把一個屬於不同世代,在當代舞蹈領域才華洋溢、焦點盡收的舞蹈家擺在這個與歌仔戲大師共同博弈的位置時,我們該期待他們能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就這層意義來看,陳武康在《問》中的那些隔靴搔癢的提問並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問美,雲知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最後一幕,畫面投影出陳武康女兒在兩人彩排時的塗鴉速寫,和唐美雲父親母親年華正盛時的戲台倩影。唐美雲翻開父親照片那一聲哽咽,大概是全劇最貼近「唐美雲本人」真正心思的一個瞬間了,即便全場靜默,我也彷彿能感受到所有觀眾都在和她一同揪心難捨。但經歷前面一個小時多,唐美雲和陳武康營造出的的疏離和漠然,以及精湛的傳統折子所帶來的熱血噴張和激情不斷,這最後的真情流露固然感人至深,卻沒有建立在足夠的情感累積上,反而在整部作品中顯得突兀而窘迫。

《問美.雲知道》究竟問了什麼?全劇中唐美雲透過陳武康與觀眾分享的種種,或許在她的每一次專訪、講座、甚至是傳記中都已經回答無數次了;而唐美雲個人的舞台氣場和絕世魅力,又何需這麼一部跨界實驗之作為其錦上添花?倘若我們還有幸在舞臺上看到像唐美雲這樣的戲曲巨擘能再扮演一次自己,我期待屆時我們能跨越跨界形式的刻意求工和演員劇場的光彩爛然,讓藝術家能問其想問的、答其想答的。到那時,或許我們能夠彼此擁抱,在對方耳邊輕語「我們都知道」。

《問美.雲知道》

演出|唐美雲、陳武康、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
時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地點|2022/09/03 14:3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唐美雲選擇的自我揭露片段看出她所重視的家庭關係,陳武康的提問則透露出她的迴避與不安,卸下角色赤裸地呈現自我,可能也是演出自傳性作品困難之處。(林慧真)
9月
16
2022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