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佳玲(自由工作者)
短影音當道的時代,莎劇還能用怎樣的形式,帶領孩子體驗莎士比亞創作的魅力?
也許,解構莎劇,重新拼貼,用故事訴說故事,會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由玉米雞劇團與玎酉擊樂共製的作品《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以莎劇文本為基礎,搭配打擊樂的現場演奏,讓一群馬戲團小丑在有趣又不說教的插科打諢當中,展開一場荒誕喜劇的旅程。
改編策略上,創作者很聰明地不以重現莎劇,而是使用了「馬戲團」加上「打擊樂團」的吟遊詩人形式,重現了莎士比亞「The Bard of Avon」的精神。故事中以馬戲團說書人為主調,輔以小丑們的肢體喜劇演出一段又一段的莎劇小故事,再經由類似詩選劇的演繹,讓觀眾不需要閱讀沉重的文本,都能在看似嘻笑打鬧的互動當中,重新感受莎劇故事的經典之處。
在打擊樂的設計方面,音樂並不單只是作為塊狀片段的輔助方式呈現,而是將樂器與樂手巧妙地融入整體故事中,讓「音樂家」與「打擊樂」兩個元素,同時作為故事的角色及喜劇拍的節奏點,協助整體敘事推動。其中,可以看出創作者在選擇樂曲的用心,大量選用《皮爾金組曲》,以《晨歌》作為整體音樂開場,《安妮特拉之舞》作為《仲夏夜之夢》片段的選取,肢體動作戲使用《山魔王的大廳》,在馬戲團小丑說書人的喜劇打鬧中,置入熟悉古典旋律的做法,為整體故事營造出濃濃的莎劇氛圍。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玉米雞劇團提供/攝影Jeff Harris)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以馬戲團說書人講述莎士比亞及其創作的戲中戲形式,以介紹莎翁生平開始,緊接著展開十分緊湊精實的「莎劇大觀園」,在《哈姆雷特》中,演員特地以狗、猴、人之間的角色轉換,讓從未接觸過莎劇的大小觀眾都可以用容易理解的形式,理解哈姆雷特的矛盾心境;《羅密歐與茱麗葉》則是透過互動形式,讓男性觀眾念出茱麗葉的台詞,輕巧地讓觀眾理解莎劇時代的「男演女」,同樣地《威尼斯商人》在與觀眾猜謎問答中,帶出劇中對於公平的機智思考。
最後的《仲夏夜之夢》的角色愛情錯置,創作者使用了肢體上的追趕跑跳碰,讓演員之間的馬戲元素本土劇展演的轉譯,富具童趣又處處機鋒的台詞,緊緊抓住原著中荒謬又嬉鬧的主調。不過,原本以「莎劇懶人包」開始的說書形式,結尾收在馬戲團演員間的打鬧,而不是以說書人為莎士比亞作品為結尾,結束得稍嫌倉促,是唯一可惜之處。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玉米雞劇團提供/攝影Jeff Harris)
不過,要特別提到的,就是劇中說書人選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元素,是提取了羅密歐、提伯特與茂丘的武戲片段,在以《草蜢弄雞公》音樂開始的同時,就已經用樂曲背景預告了戲中戲主角們的未來,過程中兩人的蔥劍決鬥運用爵士鼓的節點,乃至後頭羅密歐的獨角戲與樂手的互動,都可以感受到是在創作選曲上,因應限制而做出的改編,不過卻意外達到讓觀眾暫時跳脫出莎劇的氛圍,進入到一種本土說唱藝術團的另類語境,讓孩子用更輕鬆的方式,消化原著中厚重的情緒。
改編自原玉米雞劇團作品《莎士比亞的童言童語》的《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結合打擊樂重新改編,做出了全新嘗試,在以馬戲團巡演為主體,加上肢體喜劇的說書形式,讓孩子能夠用更全新的視角,感受莎劇文本的精隨。也令人不禁思考如果莎士比亞的三十八部戲劇作品,在上述的懶人包概念與表演方式,在更大的劇場空間,是否還有更多呈現的可能性?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
演出|玉米雞劇團 ✕ 玎酉擊樂
時間|2024/04/07 10: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