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中的實體暴力《這是一方空地》
12月
15
2015
這是一方空地(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0次瀏覽
黃明德(策展人)

在進入此次觀戲空間之前,先是於店家門口領取票券,接著被領進院子劇場其獨特的空間內,途中穿過狹窄巷弄,並從一樓的入口魚貫而入。演出開始,前方投影映出不知何人的視角,並伴隨著些許模糊且稚嫩的聲音,跟著其步伐的移動與話語的內容,才知曉觀者正與小女孩的視角合而為一。她一步一步的前進,並對著觀眾無從辨認的對象訴說起遊戲規則,從而把另一個空間的我們帶入其扮家家酒的世界中。正當演員的身影漸漸清晰時,視角切換,投影映出身穿制服的個體與周圍環境。仔細一看,開始出現略為熟悉的場外細節,舉例來說,大馬路上的車輛行駛、具記憶點的劇場窗戶,以及一樓的戶外空間,皆透過畫面再次重現,提醒我們正視方才可能忽略的環境細節。其畫面中跟拍者與被鎖定對象的距離,也加深了觀者偷窺其行動的詭譎氛圍。

隨著扮家家酒的推進,聲音由模糊至清晰,演員的身影也從2D平面躍至3D立體,與觀眾共處同一空間。隨著劇情推展,不具嚴謹邏輯卻又環環相扣的台詞著實讓人陷入混亂,卻又不斷被重複出現的關鍵字:「把拔」、「馬麻」、「小秀」、「叔叔」等給捲回事件情境。隱約浮現答案之後,演員上樓的同時眼前投影再現,「男性」的聲音與視角出現,劇中小女孩在畫面下成為了受虐者,立體化方才言語中的種種施暴隱喻,令人不忍直視且坐立難安。

愛慕劇團此次製作,實驗意味濃厚,卻又不流於僅展現創作者個人風格而終至不知所云,實屬難得。導演手法與演員素質互為表裡的建構起一方空地,並於空心中打造出力道強勁的實體情感。

以手法來說,導演宋淑明經由即時錄像,破除了時間與空間的定義,深刻從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下引出施暴者與受虐者的暴力拉扯。此部作品中,能見其使用影像書寫之刻劃,卻又以此來挑戰觀眾觀影之習慣。透過不斷播放之新聞畫面,除了豎立此劇的暴力中心,也讓筆者重新思考現今身處於影像充斥的現實世界中,觀者與暴力事件的關心與漠不關心。

以載體來說,演員鄧羽玲獨自貫穿劇中所有角色,以其細微到位的肢體及面部表情與彈性極大的嗓音於童年與成年、男性與女性、受虐者與施暴者的身份間穿梭流動,其人格分裂的塊狀個體在空間中時而四散、時而匯集,令人目不轉睛。角色於混亂的情境中能切割的清楚到位,並於散場後仍留下強烈後勁,足以見其功力。

此次製作,也呼應了愛慕自我期許:「追求創新的實驗精神,大膽地發掘並深入到各種社會現象背後不欲人知的幽黯人性及破碎情感。」(摘錄自《這是一方空地》節目單)期盼此風格和形式在未來的作品中還能繼續發展,帶來嶄新的劇場經驗。

《這是一方空地》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5/11/16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