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亡化解生者念——談《勸世三姊妹》的劇情鋪陳
7月
18
2023
勸世三姐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1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

「牽亡歌陣」的用意表面上是牽引亡魂順利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乍看之下是為亡魂所設,但其實背後真正的意義是為了勸慰在世家屬,讓家屬能放下心中對亡者的想念。生者的生活能繼續向前邁進,而亡者也能放心離開。

故事講述宋家三姊弟國珍(張擎佳飾)、國美(張芳瑜飾)、國豪(宮能安飾)因為地契而在多年之後回到雲林虎尾老家,卻捲入大伯公的遺囑——除非人不見,否則一定要「德玲牽亡團」來跳牽亡歌陣替自己送行,完成的話可拿到五百萬遺產做為酬勞。為了生活而掙扎的宋家三姐弟為了拿到大筆遺產,時常拌嘴吵架的他們也開始團結合作,在過程中種種回憶、過往鋪天蓋地而來,國珍開始漸漸理解父親宋德正(曾志遠飾),並因為阿獅(呂承祐飾)的陰謀而意外解開對父親的誤會,最後用回老家的期間所學的牽亡儀式,好好的送自己爸爸一程,化解心中一直以來的憾恨。

《勸世三姊妹》將音樂劇元素和「牽亡歌陣」巧妙結合,不失音樂劇風格又能呈現「牽亡歌」的韻律感。另外戲中也呈現兩個有趣的反差,人說「談錢傷感情」,但《勸世三姊妹》中闊別多年未見的宋家三姊弟起初卻是因為一紙地契而重新回到雲林老家,甚至為了拿到五百萬遺產,卯盡全力學習「牽亡歌陣」技藝。一家人的感情反而因金錢問題重新凝聚在一塊,並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磨合並體諒彼此。第二個反差則是陳麗卿(李旻潔飾)提及「找不到心中最珍惜的人,那就從恨的人當中挑一個最恨的人出來吧!」因為愛得夠深,所以才會生恨,換個角度思考,原本絞盡腦汁的答案卻已然揭曉。

《勸世三姊妹》劇情精彩,劇情有多處反轉令人驚喜,尤其大伯公(王為飾)在劇情前部一直充當說書人的身分,直至醫院一景才揭曉其為留下遺囑的大伯公,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爆點,其俏皮的個性也為整齣戲增添不少歡笑聲。惟宋家三姐弟的母親鄭美玲的設定有些模糊不清。根據宋國珍與弟弟妹妹之間爭執的橋段可得知養育手足的經濟重擔主要落在大姐國珍身上,爸爸失蹤、母親疑似自殺後就沒再見過父母。也因此當國珍回到雲林老家,看見母親的鬼魂(曾志遠一人分飾兩角,此時以宋德正身份假扮國珍母親鄭美玲)時,沒有半分驚訝,甚至提及母親是跳溪自殺。但藉由國珍每次與「美玲鬼魂」見面時,提及美玲身上有臭味,加上大伯公與宋德正之間的對話,以及揭露真實身分的前一場,阿狗(呂承祐飾)提及我們都是在「假扮別人」時,宋德正假扮美玲的真相大白,而真正的鄭美玲並沒有死。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宋德正與國珍之間有更多互動,以推動劇情進展,但母親美玲出現時,照理來說,應該是與國珍闊別多年後相見,但美玲卻異常冷靜,彷彿已與國珍相見多次。在劇情上並無解釋為何美玲活著卻沒有與國珍姐弟相見,讓國珍一肩扛起養家重擔,而美玲見到國珍的表現是否合理,或許可進一步探討。

《勸世三姊妹》以直白話語鋪陳人間的細膩真情,台詞字字句句搞笑又諷刺,讓人笑得前俯後仰、不能自已,但在感人處卻整個觀眾席都是吸鼻水的聲音。躍演多次嘗試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劇演出,讓更多人認識自身文化,或是藉由觀看戲齣產生共鳴。這次《勸世三姊妹》每場票房近乎完售,顯見這齣戲的感染力之強大,也讓人不禁期待躍演的下一部與在地文化結合的作品。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勸世三姊妹》就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通俗劇,有充分滿足感官的視聽娛樂效果,對重要社會議題有正確立場,並且有適當份量的「勸世」、「勸善」意義⋯⋯總結全劇的:「車可以等,幸福不能等」,讓全場觀眾哄然,標示的不只是一部票房成功作品的誕生,更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個註解。
7月
18
2023
劇末(相對)原汁原味的牽亡歌陣,搭配亡魂歌隊為父親送行,紙錢紛飛的舞台畫面魔幻而唯美,更點出了牽亡歌「勸善」又「勸亡」的真正意義,不再只是借用本土音樂元素而已,而能真正與情節扣合。此外,音樂上的「傳統曲調新詮釋」,也呼應了劇本對傳統家庭價值的翻轉。
1月
12
202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