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亡化解生者念——談《勸世三姊妹》的劇情鋪陳
7月
18
2023
勸世三姐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06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

「牽亡歌陣」的用意表面上是牽引亡魂順利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乍看之下是為亡魂所設,但其實背後真正的意義是為了勸慰在世家屬,讓家屬能放下心中對亡者的想念。生者的生活能繼續向前邁進,而亡者也能放心離開。

故事講述宋家三姊弟國珍(張擎佳飾)、國美(張芳瑜飾)、國豪(宮能安飾)因為地契而在多年之後回到雲林虎尾老家,卻捲入大伯公的遺囑——除非人不見,否則一定要「德玲牽亡團」來跳牽亡歌陣替自己送行,完成的話可拿到五百萬遺產做為酬勞。為了生活而掙扎的宋家三姐弟為了拿到大筆遺產,時常拌嘴吵架的他們也開始團結合作,在過程中種種回憶、過往鋪天蓋地而來,國珍開始漸漸理解父親宋德正(曾志遠飾),並因為阿獅(呂承祐飾)的陰謀而意外解開對父親的誤會,最後用回老家的期間所學的牽亡儀式,好好的送自己爸爸一程,化解心中一直以來的憾恨。

《勸世三姊妹》將音樂劇元素和「牽亡歌陣」巧妙結合,不失音樂劇風格又能呈現「牽亡歌」的韻律感。另外戲中也呈現兩個有趣的反差,人說「談錢傷感情」,但《勸世三姊妹》中闊別多年未見的宋家三姊弟起初卻是因為一紙地契而重新回到雲林老家,甚至為了拿到五百萬遺產,卯盡全力學習「牽亡歌陣」技藝。一家人的感情反而因金錢問題重新凝聚在一塊,並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磨合並體諒彼此。第二個反差則是陳麗卿(李旻潔飾)提及「找不到心中最珍惜的人,那就從恨的人當中挑一個最恨的人出來吧!」因為愛得夠深,所以才會生恨,換個角度思考,原本絞盡腦汁的答案卻已然揭曉。

《勸世三姊妹》劇情精彩,劇情有多處反轉令人驚喜,尤其大伯公(王為飾)在劇情前部一直充當說書人的身分,直至醫院一景才揭曉其為留下遺囑的大伯公,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爆點,其俏皮的個性也為整齣戲增添不少歡笑聲。惟宋家三姐弟的母親鄭美玲的設定有些模糊不清。根據宋國珍與弟弟妹妹之間爭執的橋段可得知養育手足的經濟重擔主要落在大姐國珍身上,爸爸失蹤、母親疑似自殺後就沒再見過父母。也因此當國珍回到雲林老家,看見母親的鬼魂(曾志遠一人分飾兩角,此時以宋德正身份假扮國珍母親鄭美玲)時,沒有半分驚訝,甚至提及母親是跳溪自殺。但藉由國珍每次與「美玲鬼魂」見面時,提及美玲身上有臭味,加上大伯公與宋德正之間的對話,以及揭露真實身分的前一場,阿狗(呂承祐飾)提及我們都是在「假扮別人」時,宋德正假扮美玲的真相大白,而真正的鄭美玲並沒有死。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宋德正與國珍之間有更多互動,以推動劇情進展,但母親美玲出現時,照理來說,應該是與國珍闊別多年後相見,但美玲卻異常冷靜,彷彿已與國珍相見多次。在劇情上並無解釋為何美玲活著卻沒有與國珍姐弟相見,讓國珍一肩扛起養家重擔,而美玲見到國珍的表現是否合理,或許可進一步探討。

《勸世三姊妹》以直白話語鋪陳人間的細膩真情,台詞字字句句搞笑又諷刺,讓人笑得前俯後仰、不能自已,但在感人處卻整個觀眾席都是吸鼻水的聲音。躍演多次嘗試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劇演出,讓更多人認識自身文化,或是藉由觀看戲齣產生共鳴。這次《勸世三姊妹》每場票房近乎完售,顯見這齣戲的感染力之強大,也讓人不禁期待躍演的下一部與在地文化結合的作品。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勸世三姊妹》就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通俗劇,有充分滿足感官的視聽娛樂效果,對重要社會議題有正確立場,並且有適當份量的「勸世」、「勸善」意義⋯⋯總結全劇的:「車可以等,幸福不能等」,讓全場觀眾哄然,標示的不只是一部票房成功作品的誕生,更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個註解。
7月
18
2023
劇末(相對)原汁原味的牽亡歌陣,搭配亡魂歌隊為父親送行,紙錢紛飛的舞台畫面魔幻而唯美,更點出了牽亡歌「勸善」又「勸亡」的真正意義,不再只是借用本土音樂元素而已,而能真正與情節扣合。此外,音樂上的「傳統曲調新詮釋」,也呼應了劇本對傳統家庭價值的翻轉。
1月
12
2023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