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嘆息還是呼吸?《嗚呼哀哉》
9月
19
2017
嗚呼哀哉(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0次瀏覽
吳佩芝(藝文工作者)

五位編創者從自身的肢體訓練、生命經驗,帶出每段嗚呼哀哉的想像。從不同的觀點出發,卻回到同一個結束,「嗚呼哀哉」,就這樣吧,這樣也沒不好呀!

「舞蹈和肢體上的矛盾和融合」

耳邊傳來的流水聲、森林蟲鳴,帶出一位表演者,沿著表演區來回移動,似乎在找尋什麼,但又找不到什麼。從表演者的動作不難看出創作者想表達舞蹈和肢體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運用身體的可能性去創造所謂舞蹈、所謂肢體的呈現方式。只是前半段表演者步調緩慢地讓人屏氣凝神,音樂和動作有時似乎是兩條平行線,讓人有些難以聚精會神。但到了後半段,表演者的身體不再如前半段般的寧靜,透過身體的大口呼吸,帶出動作的力道,才發現這切合著編創者想說的「原來還能呼吸,原來還有力氣」。

「夢與日常的拉扯」

「我有一封信要給你,我親手寫的......」,男對女的告白、女對男的冷漠,真實與夢境的交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關係。輪迴幾次的橋段,想像著男與女的關係時,耳邊傳來的輕快歌聲將我們拉回現實。或許持續追逐的對象沒有回應,又或許追逐的對象無法回應,但時間無法停止地推著你往前,刷牙、吃飯、工作的日常依舊如常,漸漸地我們將夢境放下,回到現實,但「夢」卻仍然深藏在血液裡,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還有這個夢,後段男女主被動的轉換,也正說出了這個世代對於夢和現實的拉扯。

「壓抑與解放」

標籤,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常態,從小到大,我們就背負著無數的標籤,不論好的壞的。吹著泡泡水的男子,冷眼望著對岸痛苦的男子呻吟,無動於衷。焦急的男子在泡泡水男和痛苦男中來回穿梭,最終痛苦男在焦急男的幫助下,脫離了痛苦。焦急男和從痛苦解放的痛苦男開心地玩樂、交心。泡泡水男始終冷眼旁觀,一點也不想加入焦急男和痛苦男的圈圈中。

或許我們總是因為自己身上背負的標籤佇足地不想或不敢改變,但當你敞開心胸,放下手中的泡泡水,你會發現,解放的那剎那,或許你會崩潰地奔跑、尖叫,但當一切停止,就算世人看我的標籤還在,我們卻能有一顆自由的心,可以放開束縛張開雙手擁抱他人。

透過慢動作,編創者讓我們看到常常從指縫中溜走的快樂是多麼的寶貴。慢速的「笑」,一點一滴的滲入到坐在觀眾席的我,這個快樂被慢速延長了,這個「笑」的得來不易,「笑」的難能可貴,一起撕掉標籤,開懷大笑吧!

「追逐競爭又回歸原點的現實生活」

追逐、奔跑、搶奪......三男一女與一個神秘箱的關係,霧裡看花,不知道從何理解,從何進入。看似拉扯又看似競爭,嗚呼哀哉,或許很適合形容這一段舞作,什麼也無需去理解,就用一聲長嘆,回應這個無能為力的社會。

每段開始前的新聞播報就像是腦袋的reset,提醒著我們,不論生活有多少的嗚呼哀哉,我們仍得在分秒必爭的現實生活中奔走。鈴聲響起時,一瓶水沒喝完,一顆氣球沒吹飽,那都沒關係,至少我們都曾努力嘗試,就讓嗚呼哀哉的嘆息轉換成身體的一口吸吐吧。

《嗚呼哀哉》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7/09/15 19:3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枋橋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各段落的基調皆傳達了各種形式的孤獨、或者說是疏離,演員與舞者的語言統合令人讚賞,但可惜之處是雜音過多,段落間的過場作為整場演出的重要關節來說,反而顯得過於生硬、尖銳以及急躁。(蔡家偉)
9月
26
2017
分屬四位創作者的集體創作,每首作品的過渡皆有一位演員串場,與其說是四首作品,倒不如說是一整場「意識形態」的展演,只是借用狀聲詞,來表現四位創作者在社會中產生的自我矛盾與恐慌。(石志如)
9月
22
2017
 
四個片段似乎毫無關聯,但透過每段落中的連接,像在為下個片段做鋪陳,貫穿前後的是演出名稱的四個字,以及創作者們對於社會的反思與詮釋。 (吳佳茵)
9月
18
2017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