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感官的景觀之後《沙士·B·亞》、 《 悲劇的靜止》
12月
07
2016
悲劇的靜止(陳藝堂 攝,耳邊風工作站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4次瀏覽

《沙士·B·亞》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2016/11/26 19:3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31號

《悲劇的靜止》

演出:李銘宸X耳邊風工作站

時間:2016/11/26 20:4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21號旁空地

文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321小戲節於321藝術聚落,稱為「冬季的莎士比亞日式花園」舉辦[1],為期兩週。夜晚到達,此聚落是個寬闊自在的場域,走入巷內,看戲之前,先抵達屋外的「藝宵合作社」,坐在長凳上,眼前攤位有:小型版畫印製、販售改良和服與章魚燒等等,而攤位木工是手工自行製作。來來往往的人手持印著莎士比亞下巴的扇子搖晃,有些院子正在進行「銅板價說書」。這夜像是到鄰居院子去看戲,像是回到童年時光辦家家酒,空地變得神奇,院子變得刺激,這些人這些事,簡單而迷人,巷子裡晃盪著,椅子上坐就發呆的理所當然,而四處台語的韻律交響,自自然然圍繞著。戲雖小巧然而精緻各有風味,以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之名,將莎士比亞為基底,分解、混搭調和,莎士比亞的身影在其中轉變組成另種回盼。

影響·新劇場的作品《沙士·B·亞》在院子裡,走進之後,首先看見四周牆面上的水果圖,上有對應莎士比亞劇本的台詞或動作,牆邊各自擺放著物品,在日式木構房子拉門前,觀眾坐在以塑膠台灣啤酒箱疊起的桌子旁「一桌一桌」的圍坐著,接著說書人盧志杰,一身工人舊衣打扮,推著篝火小推車冒著煙出現,以「隔壁的隔壁的叔公什麼都知道」全知後設的觀點,自心理測驗選水果始,說書扮演且與觀眾互動熱烈,台語特技盡出,藉由叫賣(如夜市拍賣場)與繞口令(台語:搬嘴錦)等方式,穿梭觀眾之間,奇想與描述的情境角色連結莎劇,「水果」則對應著莎劇中各種「感情滋味」,尤以《馬克白》和台灣的朱一貴「鴨母王」為主,自故事中都有預言當皇帝的內容將兩者接連,說書中,出現老屋新用以及空污等議題的嘲諷段落,盧志杰在說書之間演鬼又演鴨,轉換快速,下半段出現的陳芷蕾為台灣辣妹—超短褲與網襪的裝扮,搭配叫賣炒熱氣氛,最後將台灣的飲料:黑松沙士、保力達B及莎莎亞三項調和,稱其為「沙士·B·亞」,至此具象了莎士比亞「住進」台灣後,情節角色的各自提出混搭而全然改觀,甚且成為陪襯,也正面強化了這飲料廣告中的台灣形象與精神(尤其保力達B)。此「台語脫口秀」小品中充滿語言的美感妙趣,在語言技藝中流洩的蟲膠唱片音樂,對照莎士比亞文本被拆解,再對照現實歷史的文化拼貼,以及演員台灣民間身體的自信,最後調和一杯「沙士˙B˙亞」成為總結,而入口中的滋味與出口的語言間,互相迴盪的意義和思考,在歡樂的演出之後才緩緩渲染開。老房子在演出中微微醒來,在精采紛飛的台語韻律中興高采烈,這是創作者對此的愛情,如表演評論人吳思鋒所說:「反映一種復甦地方記憶的需求、慾望,而強調「我在這裡」的位置。」[2]在地的思維透過語言的追尋,以自身文化為主體,歷史更替間此地的面貌,藉由莎士比亞變身「沙士·B·亞」,或許因小戲製作,在嬉笑間除「母語」的展現,未有更深入之目的,延續此應仍可擴其製作的規模。

走出院子,我到門口集合,一同沉默的在黑暗中隨著工作人員走一段路,《 悲劇的靜止》在一看來荒蕪的空地,風吹著樹枝搖曳,場外馬路車聲有時傳來 ; 唯一的燈源是場中由其他演員手持的燈,演員在燈下,兩者如影隨形,觀看與被觀看的親密距離,一再於行動中成形,觀眾形成外圈大圓的秩序,向內注視,沉默的氛圍是流動的,觀眾像是被捲入某兇殺案的共謀,圍觀的冷漠無事,於劇場的演出假設之上浮出人性好奇自私的原狀,觀看有如面對行刑,那見血的興奮。

黑夜賦予空地的神祕感,遺棄城市邊緣一般,血,各角色之間傳遞,有種傳染病般惡意的幽默,血包破裂的聲音微可聽見,我放棄一開始想清楚分辨角色各是莎劇中的誰的念頭,也覺角色各自走出「縫隙」[3]長成,此如荒地任其花草野生的概念,於空地與森林的渾然天成,將重複再重複的死與生,愛與慾重疊,無言之動作與關連的多種詮釋,生成縫隙透出的景觀。

血包之物件使用,在當代藝術家蘇匯宇的錄像作品《 槍下非亡魂》[4]中,蘇匯宇在肉身上綁上血包,再各自爆破,在影像中放慢速度,清楚可見肌肉受其震動產生的動態,並任假血在身上流下,他將假象翻出,掀開了如電影動作片的暴力影像之下的製作過程,此過程中藉由觀眾觀看此「行刑」,覺知觀看間感官與理性的交互運作。在《 悲劇的靜止》中,血包在演員口腔,在屁股下等處破裂,並無痛感,似欲除去血與肉體裡面的連結,純就血在肉體外面的流動狀態呈現,而演員的情緒如哀慟、調情等等有如在睡夢中的執行,維持於外在表現而與內在斷裂,然外在情緒堆積至後,於演員八娜娜的自慰中逐漸成真,被穿上的四雙絲襪形成隔膜,自身的觸摸有如搔不到癢處,吟叫中帶著些許的虛無,於是感官與理性認知彼此矛盾漸趨劇烈,以致演員白瑩在馬克白夫人的意象中,搓揉雙手和血也帶動了心理的恐怖,身體的凝聚力在無聲中即將溢出,然而未走向爆發,而是淡淡壓抑轉向,當白瑩走向樹林,燈光換成紅色意圖將夜染紅,以此將冷漠也染上顏色。而劇中餿水桶、水、布、絲襪、漱口杯與牙刷物件之辨識作用,於此清洗無效,漱口水更加混濁而走向無用之用,物件代表的現實存在抹去,人物外在行動與內在動機的連結刪除。除去戲劇虛構引發的感受力,場中再製莎士比亞的角色與情節敘事自成交雜,兀自生長與本劇關連只在縫隙間。然此演出如更精鍊,此「景觀」畫面力量會更強,演出仍略帶浮躁,或許是人物眾多,指涉更多,因為血,清楚看到是悲劇,然而並不靜止,因靜止的力量在眾人眾動作轉換中減弱,非清晰極致與具張力的組成,或許此創作目的是疏離,如德波於其著作《 景觀社會》中指出:「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象的龐大堆積,直接存在的一切全轉化為表象。」並且揭露表象之後仍是虛無......但就本劇構成來說,稍顯漫散。

於小戲節舉行期間,藝術聚落裡一夜共四齣戲,觀眾可自行選擇觀賞,演出時,圍牆外的戲語聲響錯落,是另一種特別的感受。環境形成的,在戲裡面長大,就像是創作是由這環境主導的,似乎,環境劇場只是在場的老屋神靈顯現,攀附在莎士比亞身上。

註釋

1.「321小戲節」在321藝術聚落舉辦,並將此地定義為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於此命名中便是地點中對於歷史的拼貼,提示此小戲節中,對於表演團隊之演出內容中,莎士比亞融入在地表演詮釋。

2.語出表演評論人吳思鋒,於<講座紀錄:記憶的城市,移動的地誌——從《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談起> 一文,談及台灣劇場中,環境劇場之演出狀態,同可說明《沙士·B·亞》在321藝術聚落演出,與老屋氛圍的連結性。全文請連結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427

3.節目冊上關於本劇創作說明:「......匯集故事與故事間的縫隙......」,而在耳邊風工作站臉書粉絲專頁文字:「莎劇的名場景中(........),...........:當馬克白..........,當羅密歐........而(....)....,當奧菲莉亞........,........哈姆雷(....).....。」也更強調了此概念。

4.此為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

《沙士·B·亞》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