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的非日常《日常之歌》
4月
29
2015
日常之歌(創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0次瀏覽
邱書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灰濛濛的地橫躺著,一棵枯樹佇立於右上舞台,落葉則四散至空間;枝幹的中間或末梢點掛著泰迪熊與馬克杯;兩隻恣意的魚在樹旁的水缸中盪漾波紋;外頭的光透過左舞台的窗簾灑進;矮立在窗旁的兩張櫃子上有台音響;左下舞台有個凹陷處,那兒時常擺放著木瓜悼念著父親;場上的兩張椅子刻意地跳著雙人舞─親密,卻疏離。

《日常之歌》為第十六屆年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的首獎作品,繼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劇本金典獎作品《清洗》後,劇作家陳建成再度藉由文字勾起社會議題,探討人心之間的幽微流轉。《日》劇以父親自「那個事件」逝世後的一年作為時間背景,透過劇中的三人─母親、女兒時芬及女兒的男友子青循序漸進道出事件的脈絡與影響,巧妙地運用極具日常的生活對話作情節鋪展,乍看下風平浪靜,實則暗濤洶湧。人物的對話中藏有大量停頓,而導演與演員如何解套劇作家埋下的伏筆與暗示便是精湛可期之處。相較於以戲劇性情節導向為首的文本,著實打破戲劇寫作的慣例,亦大膽地向創作團隊聘下戰帖。

如是,何以在既有文本「建構看似日常的戲劇性」便儼然成為觀演雙方所珍視的要點。視覺上,創作端將舞台設計為寫實與非寫實交雜的空間,不落寫實窠臼之餘亦支撐著導演、演員對於整體空間的使用與想像。尤其「樹」作為觀看主體的意象,不難揣思從枝葉茂然至經歷寒霜後所呈現的景況,究竟風暴後能望出新芽或寂靜消沉又或春意不復皆引申出多元的詮釋;而搭配舞台的光影則技巧性地善用窗簾表明劇中段落的陰陽頓挫,掌握住時間的流動感;再者,聽覺除了文本中所安排的樂曲性質外,漆罐鋼珠的晃動聲在旋律中不斷繚繞著暗示性的符碼,細膩地緊扣情節的鋪排,促成前後呼應的雙關性;然而影像的加入,例:有害物質侵擾、移動風景與雲海輕飄的意象卻過於直接地反射或擷取視覺元素,反倒抑制住原先抽象的舞台空間,雖不致唐突,但用意與表達觀點的切入於劇中的必要性仍值得反覆思索。

兩鐘頭的三人戲在表演上顯得飽和豐滿,角色形象的刻劃、聲音與舉止細膩,母親怯懦不安的關懷、時芬剛強冷冽的自愎、子青溫厚穩重的躁動,將劇中人物心理的雙向拉扯與多重性格在情節的推動下多層地揭露。劇本的輕描淡寫確實透過時間的累積呈現戲劇感,但導演仍需耗力將觀者拉回當下的劇場性,倘若就劇本與導演的施力方法而論,確實在處理上容易陷入兩難,但在過度強調用肢體或聲音彰顯性格的部份片段中,反倒施下與日常調性的反作用力;反觀,在輕鬆流轉的橋段內,倒能探出日常中的不凡並釀起觀者的興致。

「那個事件」發生後,影響如網狀般擴散、潰爛,回憶的殘存隨著滴答聲漸行漸遠,瘡疤卻發狂似地孳生。內在與外在的平衡、漠然與溝通間的取捨筆墨在語言性極強的文本中,於此,創作團隊在解構後的再建詮釋透過導、演雙方而具體,其餘劇場元素則忠實地扮演幕後推手,在「劇作的日常」與「展演的非日常」留下衝突的餘韻。

《日常之歌》

演出|創劇團
時間|2014/04/18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多位劇評人皆用「散文」和「接近詩化的語言」來描述,甚至質疑這種語言美學淡化政治批判,但他們恐怕並未意識到散落在劇本中的「詩意/失憶」話語其實是從核災倖存者口中採集到的話語標本。(辜炳達)
5月
13
2015
我們都明白編劇刻意地製造生活,卻也漸漸稀釋了作為背景的「核災」。同時,刻意地打造日常,卻絞入一種日常的枯索,難以化解整部作品被凝聚不散的沉悶氣質。(吳岳霖)
5月
05
2015
劇中悲感,當是來自於人物亟欲逃脫悲劇而無能為力的苦。甚至,全劇詮釋目標,不該是日常的輕,而是生活。輕,只是努力生活過程中隨之而來的附加作用。 (吳政翰)
4月
30
2015
在這幅日常圖景中,災害一開始就被定位為記憶,閃爍在話語的隙縫間,只能用幽微的感性去捕捉,不許辯證,不被體現。既嗅不出社會大環境因此產生的任何變化,也看不見個人肢體因此留下的傷後印記。(林乃文)
4月
24
2015
種種物件營拼湊「末世後」的荒涼與疏離感。但當戲開演,演員的專注力大多投注在「悲傷」的重現。災難所遺留下來的種子就是悲傷嗎? (張敦智)
4月
21
2015
重大災害創傷症候群,與刻意營造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即景並置,卻相互扞格,撿選出來的生活片斷,也只呈現斷面的結果,觀眾無從建立投射於角色的情感,對於她們承受核災有形/無形的苦痛,也無法感受。( 葉根泉)
4月
20
2015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