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美強慘」的古裝偶像劇:《沙漠謠》
3月
13
2025
沙漠謠(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81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小說、漫畫、影劇作品,選擇以架空歷史的方式來講述古代故事。架空歷史讓創作者可以任意選擇不同時代的元素入戲,更可以避免較真的觀眾拿著史書挑刺,如此一來擺脫拘束,任意揮灑,豈不美哉。歌仔戲與流行文化關係較為密切,又有「胡撇仔戲」的傳統,非常適應這類創作方式,此次明華園天字團的《沙漠謠》便是這麼一齣架空歷史的作品。

故事講述大燕皇帝莫龍淵(陳進興飾)育有兩子,庶出的二皇子莫上塵(吳奕萱飾)備受寵愛,與柔然公主沙非嫣(孫詩雯飾)相識相戀,並訂下婚約。這讓大皇子莫尚乾(陳麗巧飾)忌憚不安。皇帝病重,莫尚乾搶先入宮,得知父皇欲傳位莫上塵,竟狠心弒父並矯詔即位。他用柔然老王之命,逼沙非嫣與其聯手,逼殺莫上塵。天無絕人之路,落谷不死的莫上塵化名星羅恨,暗中籌劃復仇,並假裝失憶出現在眾人之前,引起沙非嫣與莫尚乾的關注。前者想補過彌恨、重續前緣;後者想除後患又想利用其治水才華。莫上塵看似自願回到大燕治水,實則打造水庫,準備決堤滅敵。當莫尚乾以為掌控局勢時,莫上塵揭露其弒父罪行,放水淹軍,並手戮莫尚乾。然而莫尚乾臨死前嘲諷他,已派兵剿滅其居住的邊境村莊。這場剿滅戰,雖然有沙非嫣的馳援,但仍未能成功拯救莫上塵的親友。趕回家園的莫上塵只見滿目瘡痍,悲憤交加,無法原諒沙非嫣。就在兩人爭執間,沙非嫣為他擋下大燕殘兵的刺殺,最終香消玉殞。莫上塵雖復仇成功登上帝位,卻只能透過繪製一幅幅的肖像緬懷逝去的一切。

全劇以莫上塵復仇為主線,串聯起愛情、親情、權謀、宮鬥等元素。兩個外貌、能力、性格都幾近完美的皇子與公主,卻因陰謀與鬥爭,陷入相愛相殺的困境,充分彰顯出近年古裝偶像劇特別流行的「美、強、慘」悲劇美學。而這樣的人設正適合歌仔戲名角展現他們的舞臺魅力,絕對能吸引粉絲的目光。

沙漠謠(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但要在二至三小時的演出時間內呈現如此曲折的情節,主創團隊如何去權衡輕重,讓這些元素相得益彰,並不是一件易事。整體來看,故事交代清楚,節奏也算明快,但幾個重要角色的內心刻劃則稍嫌蜻蜓點水了些,如莫上塵面對沙非嫣被逼背叛自己一事,心中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並沒有被很好地鋪陳出來。如果讓莫上塵假裝失憶時,與沙非嫣能有更多的互動,就可能刻劃更細膩的情感面向。大皇子莫尚乾的塑造也有點可惜,編劇並沒有把他塑造成單純的惡人,從一開始,就反覆展現兩人情分。更在前往皇宮的路上,交錯「閃回」他們兒時回憶。過去的兄弟之情映襯著現今的皇權爭奪,已經為稍後直指「無情最是帝王家」的情感做好鋪墊。但就在莫尚乾得知父皇傳位莫上塵,憤怒與不甘的情緒將要噴薄而出之時,編導卻輕輕放過了這個關鍵抒情時刻。就好像一張逐步繃緊的弓,在正要放箭那一刻,卻頹然鬆手。

當然,觀眾可以透過情節自行補足角色的動機與心理轉折,並不會讓人感覺非常突兀。但本劇終究是戲曲,人物情感是需要被勾掘放大的,如果編劇能在關鍵處,給予演員渲染角色情緒的空間,即便只是一小段唱,人物塑造也能更顯細膩立體。

沙漠謠(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同時本劇也有一些古裝偶像劇的套路,聚焦在演員展現自己的魅力,卻對背景建構稍嫌粗疏。雖說本劇是架空歷史,但故事畢竟牽涉到兩國朝局,如果沒有仔細地建構起政治邏輯,就容易造成硬傷。如大燕與柔然明顯是兩個國力相差不多的對等國家,但每當莫尚乾挑動陰謀,大燕軍隊便直接進入柔然境內,逼宮、剿滅村莊,如入無人之地,儼然柔然宗主國一般。而莫尚乾沒有理由地留下目擊太監的性命,最後成為莫上塵揭發他的關鍵。但在揭發罪狀後,這位太監又被莫上塵隨手拿來擋劍而亡。而在現場聽到證詞的軍士大多數被隨即而來的大水一掃而空,加上以築壩決堤這種傷及百姓生命與財產的方式報仇,是否也讓莫上塵即位的合理性打上大大的問號?這些邏輯不通順之處,的確讓筆者心生疑惑。

演員方面,歷經大起大落的莫上塵,並不是一個好演的角色。除了要呈現前後對比外,還有假裝失憶與莫尚乾與沙非嫣周旋的橋段,可惜劇本沒能著墨於這種內外反差的張力。吳奕萱也只呈現了對比,卻未能挖掘劇本之外深度,稍嫌可惜。飾演莫尚乾的陳麗巧則老練許多,雖然發揮空間也不多,但黑化時眼神所流露出的情緒,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角色的複雜性。

沙漠謠(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沙非嫣這個角色對表演經驗豐富的孫詩雯來說可說是手到擒來,在馳援村莊一場戲中還借鑑了京劇武旦重頭戲《女殺四門》。雖然筆者以為這段表演安排略嫌生硬,但看到已躋身臺灣戲曲名角之列的孫詩雯,能在繁忙的野臺演出之餘重新練功,並為此請來曾兩次入圍傳藝最佳青年演員的男武旦楊瑞宇指導,展現出一個成熟演員的自我要求,著實令人讚賞。即便沒有紮硬靠,開打也略有簡化,但沒有撒湯漏水,完成度相當不錯,依然值得肯定。

《沙漠謠》帶有明顯的影視古裝偶像劇風格,故事通俗易懂,演員也各自展現出自己的魅力。雖然可以滿足粉絲要求,卻缺少細緻的精修,讓全劇有不少細節難以深究,如果能進一步梳理情節、深化人物,相信有成為劇團看家戲的潛力。

《沙漠謠》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5/01/11 14: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