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出心裁的歷史演義《孫臏鬥龐涓》
7月
24
2023
孫臏鬥龐涓(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50次瀏覽

文 邱秉程(文化行政人員)

本劇為2023臺灣戲曲中心之看家戲再現系列,孫臏與龐涓相爭之歷史故事,即便未家喻戶曉,觀眾也略知一二,究竟是老調重彈或新詮,為筆者所期待。

開場為兩人身後靈魂的對談,並問候對方的傷勢(生前分受箭傷與腿傷),再進入兩人相遇、結拜、拜於鬼谷子(柯進龍飾)門下的過程。兩人於馬陵道結拜時,龐涓(孫詩珮飾)並立了萬箭穿心的毒誓。鬼谷子與徒弟的情份,來自與其師父孫武(孫榮輝飾)的前緣,孫武臨終前傳予兵法奇書,囑託來世再交還,留下具玄機的預言詩讓鬼谷子細品,鬼谷子解讀為孫臏(孫詩詠飾)即孫武轉世,對孫、龐冷熱有別。

龐涓下山到了魏國,官拜將軍並成為駙馬。後引薦孫臏卻凸顯自己才能不如孫,並得知師父僅傳予師兄奇書,加以妻子進言,即便孫釋出善意傳授兵書,但鬼谷子隨後到訪魏國,關心龐喜獲麟兒之餘,與孫私下對話卻極度排龐,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龐痛下殺意,以杯茶毒害鬼谷子。

接下來之發展回歸歷史故事記載,孫被誣陷入獄、得知真相而裝瘋並成功潛逃他國。編導把兩人後續戰場交手用字幕與投影交代,重點放在馬陵道的死戰,龐涓終陷入孫臏計謀,受萬箭攻擊並自刎。

結尾再度出現兩人靈魂對談,幕後以唱詞及字幕呈現孫武的預言詩與太極圖像,其實鬼谷子直至最後一口氣都未悟出,孫武遺詩揭示其靈魂之轉世將一分二為孫與龐(註),而非僅孫臏。故孫、龐實是一體兩面,若鏡射也若兩極,為編劇最大巧思。此詩在上半場孫武臨終顯示於投影時,眼尖觀眾應已得知一魂轉世為二的實情,筆者以為若在孫武呈現詩文時稍對第四句隱晦,所有觀眾都在結尾才認知真相,戲劇性將更強烈 。

本劇設計以龐涓為故事中心,為孫、龐、鬼谷子塑造非常鮮明之角色形象。龐涓從腳踏實地、敬重兄長,渴求師父關愛,從天真善良到發心狠手辣有完整的心路歷程,能得到觀眾同情。孫臏天賦奇才,家境優渥,無憂無慮,又以自我為中心,常忽略旁人感受,即便未有害人動機仍啟禍根。編導更設計了孫的招牌動作及台詞,因為他是孫臏,大家都要對他好。鬼谷子因誤讀詩句的執念所絆,一路對孫臏私心偏愛,非良師應有態度,所有災厄可謂由他而起。

孫詩珮之龐涓演繹由善至惡心路歷程,與孫詩詠由意氣風發到偽裝瘋癲,皆有精彩表現,還有明華園孫詩雯助陣公主。老團長老當益壯,飾演孫武還要一展扎實毯子功,完全不輸青年人。舞台設計方面,魏惠王(翟珞安飾)的龍椅與高臺由群臣簇擁推出,魏惠王上下均需眾人協助,高臺隨意移動,推進推出之上下場極具喜感,也符應君臣丑角的設定。不過,鏤空竹子圖像的長方形景片是本次設計較可惜之處,起初為搭配實像竹子景片作山林野外的示意,但逢朝廷、宮殿場景亦出現,混淆舞台意象。

一心戲劇團致力詮釋孫、龐故事,自2006年《戰國風雲馬陵道》;2010年《戰國風雲》鬼谷之卷、孫臏之卷、龐涓之卷;2019 《孫龐鬥法.鬼谷歸天》,到本次看家戲再現。相對於該團5月於戲曲藝術節搬演之新作《狩瘟殘書》,有著成熟的結構與巧思,劇作在多次精煉下,逐步往經典邁進,是劇團與觀眾的福份。

註:筆者未能取得預言詩全文,該詩中第三句,可將句中文字組合為孫之姓名,第四句則為組成龐之姓名。

《孫臏鬥龐涓》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3/07/0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