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類型成為主體《暗夜花香來》
3月
26
2025
暗夜花香來(栢優座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0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栢優座的《暗夜花香來》,從貢物凝露散出一樁畫舫上的兇殺命案。畫舫載著甫上任的錦衣衛指揮使齊天恆、縱情酒色與貴妃交好的皇商千雲宗、護送貢物凝露的夜族族長夜未央、為償債求生的流氓王小鹿、絕色歌伎李快樂;歡宴後皇商喪命、凝露被竊,氛圍急轉肅殺,在副指揮使公權力要求下,眾人一一自白案發經歷配合調查。而當事者們未言明的前事碎片,卻指向另一樁密謀。

前半場戲,五名劇中人依傍著名、權、財、色展開關係蜘網,宴樂是階級與認同的賽局,角色互動充斥品味判斷。突如其來的死亡肢解歡愉,戲劇類型機器作動,事件發酵,角色隱蔽身世驟現,資訊量驟增,令劇情逐漸迷離。死亡的血腥自然吸引觀眾視線,然而服務群像的細碎分場安排,割裂了故事的衝突樂趣。重大轉折皇商之死,消散在欲言又止的多方角色關係裡,死亡濃縮成一點猩紅,是走向推理劇的支點,失其應有分量。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暗夜花香來(栢優座提供/攝影徐欽敏)

這番微妙圖景,也許源自表演形式跟戲劇類型之間潛藏難以跨越的落差——歌仔戲與推理群像劇的共生命題。歌仔戲本已承載諸多觀看期望,關於通俗、戲曲美感,甚至是一人一調、充滿火花的所謂「歌仔味」。而戲劇類型亦為滿足觀眾期望而生,代表編導期望呈現的作品風格。當歌仔戲、推理劇和群像劇三者必須並存,作品內部空間競爭形成難以忽視的案外案:故事懸浮於表演之上。

複合類型所需的劇情容量,抑制歌仔戲內在邏輯。也意味著劇本存在覆蓋表演形式。例如上半場的複雜角色關係變動,多為對話揭露,寄託語言載體的操作;有別於歌仔戲從表演或站頭啟動的展演慣性。其次,唱唸安排方面台詞多過唱段;部分唱段藉著曲牌音樂變化做戲。比方第八場千雲宗與夜未央對唱的【陳三五娘】唱段。曲牌音樂風格歡快,第一段唱奏樂如常,千、夜各表念想,第二段唱則是千雲宗清唱、夜未央唸白回應,唱句無襯樂,唸白之後才加入樂聲,訊息聚焦在唱句字義及回應;第三段唱先恢復襯樂,到唱段尾聲「太超過」三字再轉清唱。此唱段的音樂已立足語言之前,跳出語樂相合傳統,走向另一種戲樂相契的路徑。推理劇成立需要極大敘事空間,壓縮歌仔戲固有唱作形式。側面反映出推理劇節奏優先的思維,表演形式歌仔戲退居類型後方,變成作品裡的一項元素。

暗夜花香來(栢優座提供/攝影徐欽敏)

要說《暗夜花香來》最歌仔戲的面向,自然是演員部分。主演陣容四生一旦一字排開:吳奕萱、張心怡、林祉淩、陳書宴、謝欣雅,聲勢浩大;然而歌仔戲美學極重小生存在感,編劇選擇著墨角色差異化,並推出群像劇回應;然而在偌大的推理類型面前,主演群充分表現空間依舊內縮。編劇採取回溯、自白意圖填補角色全貌,各場次篇幅細碎,削弱戲曲專擅的情感力道;主演群交織疊構的前塵資訊,涉及創傷、政治、權力、暴力、群體以及位階,可惜缺乏鮮明脈絡的個體經歷;只拼出朦朧的敵人形體——所謂暴政。

拉開觀看的焦距,《暗夜花香來》似乎取戲劇類型及歌仔戲青年演員為引,試圖闖過「歌仔戲」及「戲曲」、「歌仔戲」及「劇場」兩組矩陣乘法的試煉。或許,真正癥結在歌仔戲如何在戲曲屬性與劇場場域的辯證中選取定位。這個問題不存在標準答案。新編戲樣貌反應出創作團隊認知。然而劇場意義建立在觀演雙方理解作品提供的符號系統,達成公約。安上類型只是新編戲的起步,還有語言、音樂、劇本與劇種特色的取捨平衡待完成。不僅僅是說一個故事而已。

《暗夜花香來》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25/03/16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