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幽微慾望─從《戀戀南柯》到《南柯夢》
11月
05
2012
南柯夢(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6次瀏覽
沈惠如

看過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命運交織的城堡》嗎?透過塔羅牌隨機化的排列,一則則魔幻神奇的故事,任意穿插組何,宛如命運的交織與延伸,不同的結局與可能像一個不斷擴張的網,無垠無限……

湯顯祖的《南柯記》描寫夢幻人生,成為經典名作,時光陶鑄,這齣生命的故事經歷臨摹、演繹、擷取、剪接…… 台上的演員歌舞翩翩,夢幻製造夢幻,台下的觀眾如癡如醉,投射出自我的人生虛實。

2006年,1/2Q劇團決定改編《南柯記》作為在「新點子劇展」的演出文本,名為《戀戀南柯》,主要是因為湯顯祖「一點情千場影戲,做的來無明無記」的詞句感動了我們。在寫完《牡丹亭》之後,湯顯祖試圖用佛理點明愛情(包括世理人情)的虛幻本質,然而在閱讀完湯顯祖的文本之後,非但感受不到「悟道」的明澈,反而覺得身陷情關而無法自拔,究竟是湯顯祖的領悟不夠透徹,還是愛情本就難以超脫?

於是,我們以愛情為主軸,以〈尋寤〉為框架,回溯〈合歡〉、〈瑤台〉、〈蝶戲〉、〈遣生〉的過程,最後連結〈應兆〉、〈情滅〉,期望從原本單線的敘事結構上,賦予現實與虛幻、夢裡與夢外等多層時空,滲透出困惑與荒涼。

故事中,與公主邂逅的淳于棼誤將「蟻子轉身」聽成了「女子轉身」,而夢入蟻國,特別強調出這個「誤聽」,是為了點出情愛世界中主體建構的力量!(與此呼應的是,還有「瑤台」一場,搶親的檀郎太子將「太子」聽成了「漢子」)。

但在中國古代的父權思想裡,這份主體的力量是被壓抑的,也必須被點化,所以劇末出現了類似於先知角色的黃衫客(在湯顯祖的原著中是更具權威性的契玄禪師),而公主的定情之物─金釵小盒,也成了槐枝槐葉。不過《戀戀南柯》卻不甘心結束於此,最後再度包圍淳于棼的仍是那一句句的「蟻子轉身!女子轉身!」

可以說,從劇名、公主開場到最後一句的「蟻子轉身!女子轉身!」,《戀戀南柯》有意識地以一種輕盈的姿態,轉化了古典情愛觀中的父權注視。

這一次首度以全本姿態搬演的《南柯夢》,企圖心更為宏闊,從「夢了為覺,情了為佛」的視角,將《南柯記》原著縮編演出,雖然有兩個晚上的時間鋪排原劇,但在僅保留三分之一篇幅的情況下,如何首尾融通,傳達完整的意念,仍然是一大考驗。於是我們看到了該劇的兩大意圖,一,描述了完整的故事,人蟻的因緣果報在人世間完成,淳于棼頓悟成佛,功德圓滿。二,崑劇舞台上僅存的〈花報〉、〈瑤台〉折子戲盡量完整呈現;〈情盡〉中契玄禪師作法超渡蟻魂的場面也安排得莊嚴持重,觀眾受到了感染,跟著「燃指」情節椎心刺骨、隨著公主升天傷心絕望,劇終時,也彷彿做了一場南柯夢,一時無法清醒。

多麼奇幻的經歷!相隔六年,從小劇場到大劇場,從愛情本質的思索到人生經歷的體悟,《戀戀南柯》瀰漫著「夢裏不知身是客」的感傷,還企圖以「觀看」為主軸,引出新的詮釋角度;而《南柯夢》則以意識流的手法串流夢境,無論手法如何,均折射出了人類集體潛意識底層的幽微慾望。

《戀戀南柯》

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0/18、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