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對峙與技藝交鋒的世代演繹與傳承:《忠義再聚之對花槍》
9月
01
2025
忠義再聚之對花槍(景勝客家戲劇團提供/攝影曾傳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0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在傳統戲曲的舞台上,武戲往往承擔技藝展示與情感表達的雙重任務。景勝客家戲劇團的《忠義再聚之對花槍》以上四下三的七場,演出隋末亂時,羅藝與姜桂枝失散多年,因緣際會下獲悉雙方在世、花槍比武而相認重聚的故事。這齣戲曲特別著重於羅藝的否認到承認、姜桂枝的欣喜到憤怒,同時也體現旁人勸解時的方法與技術。最後,四十年相別的夫妻終於重逢而團圓。

從劇情情節而言,這齣戲曲的前半部相對比較孱弱,不過,綜觀全劇視角,實際上是將整體的劇情做一個交代與鋪陳。不論是第一場的「出神入化姜家槍,精湛出奇威名揚」,或者是「荒淫無道隋煬帝,百姓受苦骨分離」,從姓氏差異和時代背景,暗示全齣戲曲的情節。就在大奈和尤通發覺他們所見的槍法與羅家相似,進而開啟了一連串的尋親故事;第二到四場則演出程咬金的時代背景,主線在子羅松、孫羅煥尋親的戲碼,把緊張、懸疑、擔憂的氣氛累積起來;在中場休息過後,才是姜桂枝以較弱的嗓音開啟,逐漸累增,進而對戰、團圓。實際上,演出的架構讓觀眾在觀戲時會因著劇情而有所思考,但演出的看點究竟是在什麼細節中累加呢?

忠義再聚之對花槍(景勝客家戲劇團提供/攝影曾傳因)

這齣戲曲的看點,誠如標題,就在「對花槍」。一開始的對花槍,是由劇中的兒孫輩進行,也就是比較年輕的演員來操演。我們不難發現,在槍法上,不論是羅煥的背槍花或是腋下花,都令觀眾驚豔,只是有一次拋接掉落,很是可惜。但這是在所難免的,救場的接拋也是順利的,足見年輕演員的功底甚深;然而,來到下半場,羅藝與姜桂枝在第六場對槍時,可以看到姜桂枝的槍法,明顯比上半場嫻熟,真的可謂是槍槍到位。特別要說的是,文武場配合度極佳,在對槍的每一刻,鑼鼓點的響亮與節奏,凸顯出槍法的精煉。甚至到第七場,姜桂枝逼迫羅藝要認親時,文武場一齊安靜了下來,只聽到兩人雙槍對打時的敲擊聲,一聲、一聲,聲聲響亮的槍擊聲,觀眾先是發出極為認同的讚嘆,接著在程咬金滑稽地說了一句「加油」引發笑聲,最後響起了如雷的掌聲,延續到姜、羅兩人亮相的那一剎那。他們臉不紅氣不喘,配合著文武場的靜與動,完全可以看出戲曲演技的紮實功底,也為觀眾創造了緊張也讚嘆的展演。這裡的差異,不僅是動作難度的不同,更是一種「生」與「熟」的層次對比:新演員展現「可期」,老演員展現「可敬」。

其外,本齣戲曲的身段也是可看之一。羅藝從緊張到認親的表情和身段,不論是表情或是手的抽動,都能讓觀眾感受到面對親情與顏面的拉扯;姜桂枝從上半場的羸弱、失望,到下半場的憤怒、激動,上槍的第五場開幕時,就可以感受到演員氣勢的不同;羅成在槍法上也非常嫻熟,其迴旋演出也很驚人,在第四場與羅煥對戰時,一個下腰又直接跳起,毫不拖泥帶水,觀眾席喊出「好」的大聲鼓勵。這些都足見演員的功底,若從世代傳承的角度來看待,著實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上下半場由生到熟的轉換,但同時也突顯劇情的必要性,也就是姜桂枝要以槍法來逼迫羅藝認親。可見,新演員突出「技」,老演員融合「技」與「情」。

忠義再聚之對花槍(景勝客家戲劇團提供/攝影曾傳因)

《對花槍》、《花槍緣》在豫劇、京劇都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景勝客家戲劇團透過客家語的重新呈現,為客家觀眾帶來武戲亦文場的體驗,一同領略跨越時空的恩怨化解。《忠義再聚之對花槍》保留許多武戲演出的槍花技巧運用,在文武場與身段動作的配合之下,利用這些元素推進劇情,甚至利用中場休息時間的切換,讓觀眾期待究竟接下來的演出,何時要開始認親?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忠義再聚之對花槍》

演出|景勝客家戲劇團
時間|2025/08/23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