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用青春來搬戲《萬古流芳》
12月
24
2014
萬古流芳(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4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近年來,因應戲曲圈人才流失過於嚴重,加上為了讓青年演員有更多的演出機會及舞臺,台北市立社教館成立了附設青年歌仔戲團,全部演員的平均年齡約在三十歲以下,本次選用《萬古流芳》做為該團隊三週年的成果發表演出。

《萬古流芳》為歌仔戲曲調名,上半場以「搜孤救孤」為主,下半場以「趙氏孤兒」為底,趙盾帶領趙朔及公孫杵臼於回府途中遭到刺客追殺,趙盾身亡,趙朔回府後得知趙氏一門遭當朝權臣屠岸賈在晉靈公面前使計陷害,落得株連趙氏一門的下場,趙朔在屠岸賈面前舉劍自刎,身懷六甲的妻子莊姬郡主則被帶回冷宮軟禁並生下一子,交由程嬰攜於藥箱內帶出。程嬰將莊姬郡主之子帶到公孫杵臼家中,為取信於屠岸賈,營救趙氏孤兒,兩人商討出一計,決定偷天換日,公孫捨命,程嬰捨子;屠岸賈因遍尋不著趙氏孤兒而刑求莊姬郡主的婢女卜鳳(簡郁庭飾),最後在程嬰的密告下,屠岸賈於公孫杵臼家中找到嬰兒,並凌虐公孫杵臼至死,同時命程嬰摔死嬰兒;程妻無法接受打擊,攜女屍身跳崖自盡,程嬰則將救下一命的趙氏孤兒帶至屠府收養。十餘年後,趙氏孤兒程(趙)武在程嬰的說明下,程武終於了悟趙氏一族與屠岸賈的血海深仇,並在老將軍魏絳的協助下手刃仇人,還給趙氏家族一個公道。

該劇劇情擷取了「搜孤救孤」與「趙氏孤兒」兩劇的重點,可明顯看出製作團隊渴望所有參與本劇演出的所有人員皆能有所表現。不若前人造戲撰本模式,將焦點僅放在男性角色身上,程妻與莊姬郡主於劇中亦有表現空間,在男戲為主的忠孝節義與剛強堅硬間,置入了屬於母性的細膩心情與溫婉轉折。劇情上三分之二重劇情舖陳,從趙氏滅門至趙氏孤兒程(趙)武決意復仇,最後眾人集合於場上,再由程(趙)武手刃仇人,刻意將所有的情感爆點一次串連,在最後結局一起引爆;惟因整體架構龐大,細微之處連結略顯薄弱(如卜鳳未供出趙氏孤兒下落,刻意隱瞞嬰兒的真正性別,硬是把男說成女,但屠岸賈最後死亡時卻沒有發出疑問,少了前後比對的情節呼應;另一部份是卜鳳遭刑求的部份可以看到《狸貓換太子》裡寇珠被刑求至死的痕跡帶入,卻未強調卜鳳送嬰兒予程嬰的環節,此二點可就再度搬演時做強化連結的重要性)。

本劇重唱工作表,走連本台戲手法,摒除該團以往以武戲為本的路線。就主要演員來說,飾演程嬰的江亭瑩戲份最重,自小生演到老生,情緒轉折最為強烈,經過長久的大小內外台演出,該演員的聲線已臻成熟,惟老生部份唱腔頗有刻意模仿指導老師的影子,此部份聲嗓雖厚實卻缺少自我特色;飾演公孫杵臼的吳米娜在校行老生,但該角色的呈現並未呈現出公孫杵臼的穩,呈現方式偏近於武生,翻滾撲跌樣樣不缺;飾演程(趙)武的吳純瑜聲嗓仍帶稚氣,偶有娃娃音出現(此部份不確定是否因為角色設定為十餘歲的關係),唱腔有部分產生稚嫩感;女性角色來說,飾演莊姬郡主的鄭芷芸亦經歷過多場演出,聲調亦漸趨穩定,但下半場偶有嗓音不穩,造成高音可能較偏薄弱的狀況發生,飾演程妻的蔡孟君唱腔厚實,穩定性高,失女痛泣一折聲情俱足,為全場表現最佳亮點之一。

整體來說,《萬古流芳》不脫古路戲強調忠孝節義的路線,但製作團隊放入了一些有別於往常敘事的元素,加強女性角色於這類型戲碼裡所扮演的角色,並且產生了對照感(莊姬郡主與程妻皆為身為母親,一樣都經歷喪子(女)之痛,但兩人的心路轉折與最後的抉擇卻截然不同),用不同的角度觀點來強化劇情飽實度,是本劇表現出彩的原因。惟演員於本劇配置的方式,可看出角色調度及特長配合皆有短缺,宜就此部份再做調整及變動,可說是日後於選本及角色配置上,仍需再做溝通協調的重要功課。

《萬古流芳》

演出|社教館附設青年歌仔戲團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