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孝」成為唯一解?尋找新編想像的觀眾意識《觀音娘得道》
8月
21
2025
觀音娘得道(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千手觀音,變化萬千,在妙善觀音(江依亭 飾)的神聖引領之下,「救苦救難,觀音得道」,話音落定,鑼鼓齊響,觀眾無不給予熱情的歡呼與掌聲。景勝戲劇團此次以觀音故事原型,透過新編客家戲曲《觀音娘得道》,引領觀眾再次走進佛教說唱文學世界,感受神話的壯闊,也在戲曲聲腔與舞台視覺的融合中,獲得一種暫時的震撼與超脫。

然而,回顧整體劇情,卻也浮現值得叩問之處。無論是妙善在親情與宗教之間的自我糾結,或是妙莊王火燒白雀寺的魯莽無明,編劇力圖再現《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大聖法寶香山寶卷》)的文本精神,融合戲曲唱唸且編纂客家行腔曲律,講述她抗拒婚姻、堅持修行,歷經父王(江宇皓 飾)迫害與自我犧牲,最終成為慈悲的觀世音菩薩的過程。只是,其編劇的力道似乎僅止於將舊有的故事,從講唱文本的平面文字挪移至戲曲舞台的立體展演,並沒有太大的「新編」,維持在一定重「情」,一定盡「孝」,甚至兩全其美的傳統軸線。頂多在一些轉圜之上,利用幾個歇後語來緩衝劇情推進,或是利用丑角,在同樣的劇情線上以反面視角出糗,促使觀眾發笑。然而,這樣的發笑對於實質上的劇情改編、亮點凸顯,或者對觀音靈性的闡述,並不足以讓整體故事跨出舊有敘事的俗套,也就未能充分釋放文本背後深具哲思的層次,為觀眾提供超越舊有敘事的再詮釋空間。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把妙善的抗拒單純視為「孝女成佛」的過程,卻沒有將「抗拒婚姻」和「女性自主」做出連結,如果把「孝道」議題延伸為「世代矛盾」,把「妙善的抗拒」讀作「女性的自主抉擇」,是不是就能讓年輕觀眾有新的共鳴?對於初學者來說,這齣戲或許親切;但對於熟悉歌仔戲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相對保守。

觀音娘得道(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或許,觀賞演出的掌聲動能,不僅是給演出籌備與展演的人員,更是將自身的委屈或憤怒,藉由戲曲節奏在每一個拍掌之間釋放出來;某些的觀賞者更期待的是辯證與思索,激發思考人生哲理信仰、辯駁自我認同,對於這種情緒宣洩的模式似乎已經難以構成吸引力,教條式敘述乃至於流水狗血的劇情恐怕已經過時。因此,如何恢復客家戲在年輕人中的市場?著實是我們迫切再反思的課題。

值得欣慰的是,投影、燈光、舞台調度其實是有新意的,一開頭的投影像極連續劇的片頭,逐一介紹演職人員,同時也引導觀眾對於投影幕的重視。投影與演員的配合可謂是密切呼應,比如火燒白雀寺的微火到烈焰,突然燈光全暗、布幕全暗,文武場的音樂轉折收、放,一陣白光打下,布幕來到安靜祥和的屍多林的森林畫面,配合妙善和辛格(徐俊富 飾)的清亮唱腔與細緻身段,瞬間更顯驚豔,為全場帶來堅毅且慈悲的層次。節目冊對舞台設計與燈光投影的描述相對簡略,僅止於「輔助氛圍」,卻未揭示其在轉場時所展現出的觀視技術。殊不知,正是這些舞台技術創新,才是此戲真正突破傳統客家戲的窠臼,為觀眾帶來短暫的震撼。

新舊交融,顯示創作者有意為傳統客家戲曲注入新的表演元素。或許,真正的「新編」不僅是劇情的移植與重寫,而是在舞台視覺、聲音語境,乃至於觀演關係上創造新的「觀眾意識」。唯有如此,客家戲曲才能真正超越傳統文本,走向未來,讓觀眾在觀看時感到被召喚、被挑戰。

《觀音娘得道》

演出|景勝戲劇團
時間|2025/08/17 15:00
地點|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