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問何為「勇氣」的當代馬戲表演者《嘛係人》
12月
14
2021
嘛係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攝影Ken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2次瀏覽

李昱伶(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2021衛武營馬戲平台策展人張欣怡在策展人的話中以〈馬戲,參與策劃改變的社會行動,讓我們再次擁有相信人性和希望的勇氣!〉為題,因此在今年度的馬戲人策展脈絡下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嘛係人》,觸發觀眾透過馬戲思考「何為人」的永恆提問。

許多當代馬戲創作者都拒絕把馬戲表演者變成超凡的存在、明星或是貴族,為數眾多的團隊都意圖讓表演者成為只是像觀眾一樣的普通人。【1】

當代馬戲演員的特徵之一,是「身懷絕技的英雄形象」逐漸脫落。《嘛係人》將生活搬上舞台,甚至以「表演失敗」製造戲劇效果、透過失敗引起觀眾更高的期待與喝采。然而真正令人感動的是,在我們被各式耳目之娛團團包圍的現今,《嘛係人》讓我們看見馬戲表演仍然深具魅力。這不只是馬戲的勝利,也是身體的勝利。


坐不住的人

隨著呈現超凡英勇的方式,以及將表演者塑造成有超能力形象的作法開始受到質疑,當代馬戲通常轉而強調馬戲表演者如何表達人性,以及脆弱的那一面。【2】

在圓形的黑白棋盤格上有幾個移動式衣架,中間放了把黑色折疊椅,上面有個坐不住的人:他想要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但是他的脊椎卻撐不起他,不斷地滑攤在椅子上。他的乏力讓我聯想到很多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連坐著的力氣都沒有,在輪椅上慢慢躺平。輪椅上的老人離這個世界愈來愈遠,台上那坐不住的人還不打算放棄他的座位。在他反覆從椅子上彈坐而起的動作中形成了一種節奏,觀眾在這種節奏裡可看到欲振乏力的自己。沙特在《嘔吐》裡說:我一個人,卻像軍隊一樣的前進。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也想有這種力拔山河的氣慨,但從馬桶上站起來、信心滿滿的走出廁所後卻又一瞬間失去所有信心。《嘛係人》以節奏明快的馬戲動作詮釋現代人的乏力與脆弱,卻又不斷彈跳而起的掙扎與勇氣。


讓人漸漸笑不出來的小丑

穿著寬鬆外套、長褲的四人跳起舞來,最後兩人在舞台前緣張開雙手,站在他們身後的兩人為其中一人脫掉外套,另一人無人理睬。被剩下的那人脫掉外衫,露出裡面的小丑裝,其他三人把衣架圍成一個圓,隔著圓圈拍他的屁股,對他大笑。小丑第一個模仿的是大象,叫聲實在太像了,觀眾笑得合不攏嘴,一樓有個小朋友笑得停不下來,差點痚呴(he-ku,閩南語哮喘)。

接著小丑變成一匹滿場跑的馬,最後成了一頭狒狒,跑到右上舞台對著觀眾發出狒狒的叫聲。起初大家都被逗樂了,沒想到這頭狒狒對觀眾的討好逐漸變形。在他隱約地令人感到恐懼之際,其中一人走過去拉住小丑的領口把他拎起來。小丑側身站立大口喘氣,衣架圍起的圓被解開還原成一排,三人下場。坐在我前面的一位阿公看著氣喘吁吁的小丑,用台語對身邊的阿媽說:「他這樣也很累齁?!」他的口氣很溫柔,也許他真的就是小丑的阿公。小丑脫下連身服,裸著上半身,與他的小丑服共舞。讓人漸漸笑不出來的小丑,漸漸地讓人受到感動。


馬戲人也是人

因此,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脆弱常常會跟那些不可思議、超凡的事情混在一起,好像在說「我很生疏,我把我的弱點跟你分享,但我還是會躍起身,穿越四圈高的地圈(hoops)。」【3】

在《嘛係人》中看見的「我們」,是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自己,是有時為討好別人而筋疲力竭的自己,還有必須做家事的自己。《嘛係人》將晾衣服的日常動作與擲瓶子的馬戲表演結合在一起,突顯馬戲是從生活裡找出樂子的特質。而表演者在擲瓶子以「表演失敗」的方式與觀眾互動,則強調了「馬戲人也是人」的作品旨趣。那件最後飛起來的小丑服,成為小丑五彩的影子,也是小丑插上翅膀的自由之心。即便如所有人一樣都有弱點,但仍能像支火箭一樣的起飛,正是當代馬戲表演者真正的絕技,最深刻的勇氣。


註釋

1、凱蒂.拉弗斯、路易.派翠克.勒胡、瓊恩.伯特著,余岱融譯:《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台北:書林,2021年),頁141。

2、同前註,頁143。

3、同前註,頁159。

《嘛係人》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1/11/26 20:0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嘛係人》試圖探索了身為馬戲人的生命與認同,透過各種馬戲特技元素的呈現標記自身來時的足跡,卻沒有令我看到未來的方向,更多的像是停在原地、躊躇不前的腳印。《嘛係人》的確讓我看到導演陳冠廷試圖看清足跡、踩穩腳步,然而這也只是第一步。作為對FOCA充滿期待的觀眾,我期待看到更具有勇氣的解構與挑戰,更深入思索跨界合作三部曲之後,從劇場、舞蹈及裝置藝術中所吸取的養分,更深刻地往內深掘也往前突破。而這,更需要過人的勇氣,正如成為飛人的特技人所需要的勇氣那般。(李宗興)
9月
28
2021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