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的骷髏《季利安計畫》
3月
03
2014
季利安計劃(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8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大使》是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藝術家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1497/8-1543)一幅以法國赴英的使節與其友人為主角的肖像;畫作中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充滿象徵性的物件,手持權力的短劍,肘倚知識的書籍,橫亙兩人之間的地球儀、航海儀器、日晷、算術書、魯特琴、讚美詩,代表是科學、藝術、文明。然而在細節與透視技巧的嚴謹構圖下,《大使》最引人迷惑、同時也是引發季利安(Jiří Kylián)最新舞作《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2014)創作的,便是橫越畫面前景一傾斜、變形的造形;這神祕的變形,唯有從特定角度俯視或仰看時,才會顯現物件的本來面目:一具骷髏。

約翰‧柏格(John Berger)曾在《觀看的方式》中討論霍爾拜因的這件作品,論及油畫的技術形式與物件的可觸性,及其後存在的特定階層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展示的過程成為擁有權的宣示。《大使》中的物件如是。其次,那一具變形的骷髏除了象徵上的死亡含義之外,更特別的是:「畫家在畫這顆骷髏頭時,採取了與畫面中其他物件截然不同的視角。倘若畫家採用同樣的畫法,那麼這顆骷髏頭的形而上義涵就會消失殆盡;它就會跟其他東西一樣淪為物件。」(頁109)

《幸運餅乾》當然地,是叩問死亡的作品。季利安在提到《大使》之前,問著:「我們都活著──遲早也都會死……」「在出生和死亡之間,我們受到許多不同的考驗,而所有人都需要一點建議。」此次《季利安計畫》含括了《幸運餅乾》在內,《無名》(Anonymous,2011)、《14’20”》(2002)、《生日宴會》(Birth-day,2001)等橫跨近期十年之作,或許便可視為是面對這一編舞家核心命題的「建議」。譬如《幸運餅乾》幕起,輪流走進聚光中沉靜獨舞的舞者們,在《Goldberg Variation》十五號的迴旋、中斷、重複中,復隱沒至舞台的幽暗裡;隨著轉換至搖滾樂,舞者們派對般彈奏著電吉他之姿,肆意狂歡,而後,一具骷髏頭由一人手持現身在舞台上。前半段瀰漫、吞沒身體的死亡的靜謐,對照後半段略帶詼諧、喧嘩的氛圍;骷髏既像手上之物,又彷如舞伴,最終甚至象徵性的被置放在舞者頭部的所在。季利安說,變形的骷髏,怪異又嚴肅的意象啟發了此作。然而,通過藝術史的對話,對我來說,柏格所指出的霍爾拜因的開創性,如何藉由透視法和靜物的變形,所達到的象徵層次,在季利安的《幸運餅乾》中,卻因為抽取、突出了骷髏的元素,死亡的神祕、歧異性,僅只成為舞台上物件般的存在。

《大使》中由於觀視角度的不同,突如其來闖入視野的死亡,是我在看《幸運餅乾》處理死亡符號的侷限時所想著的問題。在這樣的脈絡和「計畫」下,《無名》中陷身整座舞台的金縷的兩名舞者Sabine Kupferberg、Cora Bos-Kroese,竟彷如《創世紀》中女子結成的鹽柱,下半身固著不動,上半身手勢優雅又哀悽地舞動著;饒有意思的便是,季利安刻意在背後設置閃現的巨大影像,影像模糊、扭曲、雜訊殘破,彷彿人形,闖入,舞者定格,在影像突然消失後,回復手勢的流動。

我在季利安的作品中,感覺死亡的突然在場,《14’20”》(截取自《27’52”》作品)相對抽象的舞蹈身體,男女舞者之間的關係,從標題的數字到覆蓋舞者的大塊鋪布;《生日宴會》舞台上、影片中,宮廷內扮相滑稽的舞者們,蓬蓬裙、假髮、折扇,邊唱著生日快樂歌,不時水平躺上長桌如喪禮。這一支當初季利安為荷蘭舞蹈劇場NDT III創作的作品,加入了影像和劇場的互動,一方面表現舞者特寫下深刻的面容,同時作為演出長度、體力的調節。特別的是,在《生日宴會》影像拍攝上,舞者們在慢速的音樂節拍上演出,在放映時再調回原始速度,如在臥房床上的彈跳等,因而帶有一種加速而荒謬的身體節奏。

觀眾很容易在季利安的作品中,感受到對生命和死亡的關懷,或許這也同樣含括了作為荷蘭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的他,對於舞者在歲月歷程中的深刻省思,因而在1978年,創立了年輕舞者的NDT II,1991年創立以資深舞者為主的NDT III。劇場運作如此,諸多作品的內涵亦如此,藉由季利安提到的霍爾拜因,或許可以令我們由此重新觀看舞作當中,是否、或如何經過結構和透視的傾斜,將那一個隱藏在生之陰影下的變形得以突然呈顯的可能,像影像中朝眼前撲翅飛來的鷹,像雜訊的輪廓,像替換上人身的骷髏,或者是對於舞蹈身體在時間中的生成變化,一如觀看著圍繞在繁多靜物之中年輕使節漠然的眼睛,在死亡的氣息突然攫獲住你的同時,體會生之意義。

《季利安計畫》

演出|季利安製作工坊(KLYWORKS)
時間|2014/02/2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幸運餅乾》的骷髏頭是具體可見,它像是附著在身體內部、甚至凸起有如突變的腫瘤,最後甚至取而代之真實的頭顱。人與骷髏的互動使得這支舞作平添了戲耍的意味,如在中式餐廳拿到的幸運餅乾內含的籤詩內,得到暫時的安慰。雖然有些荒謬無明,仍可以找到持續生存往前的動力?(葉根泉)
2月
24
201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