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的骷髏《季利安計畫》
3月
03
2014
季利安計劃(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6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大使》是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藝術家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1497/8-1543)一幅以法國赴英的使節與其友人為主角的肖像;畫作中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充滿象徵性的物件,手持權力的短劍,肘倚知識的書籍,橫亙兩人之間的地球儀、航海儀器、日晷、算術書、魯特琴、讚美詩,代表是科學、藝術、文明。然而在細節與透視技巧的嚴謹構圖下,《大使》最引人迷惑、同時也是引發季利安(Jiří Kylián)最新舞作《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2014)創作的,便是橫越畫面前景一傾斜、變形的造形;這神祕的變形,唯有從特定角度俯視或仰看時,才會顯現物件的本來面目:一具骷髏。

約翰‧柏格(John Berger)曾在《觀看的方式》中討論霍爾拜因的這件作品,論及油畫的技術形式與物件的可觸性,及其後存在的特定階層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展示的過程成為擁有權的宣示。《大使》中的物件如是。其次,那一具變形的骷髏除了象徵上的死亡含義之外,更特別的是:「畫家在畫這顆骷髏頭時,採取了與畫面中其他物件截然不同的視角。倘若畫家採用同樣的畫法,那麼這顆骷髏頭的形而上義涵就會消失殆盡;它就會跟其他東西一樣淪為物件。」(頁109)

《幸運餅乾》當然地,是叩問死亡的作品。季利安在提到《大使》之前,問著:「我們都活著──遲早也都會死……」「在出生和死亡之間,我們受到許多不同的考驗,而所有人都需要一點建議。」此次《季利安計畫》含括了《幸運餅乾》在內,《無名》(Anonymous,2011)、《14’20”》(2002)、《生日宴會》(Birth-day,2001)等橫跨近期十年之作,或許便可視為是面對這一編舞家核心命題的「建議」。譬如《幸運餅乾》幕起,輪流走進聚光中沉靜獨舞的舞者們,在《Goldberg Variation》十五號的迴旋、中斷、重複中,復隱沒至舞台的幽暗裡;隨著轉換至搖滾樂,舞者們派對般彈奏著電吉他之姿,肆意狂歡,而後,一具骷髏頭由一人手持現身在舞台上。前半段瀰漫、吞沒身體的死亡的靜謐,對照後半段略帶詼諧、喧嘩的氛圍;骷髏既像手上之物,又彷如舞伴,最終甚至象徵性的被置放在舞者頭部的所在。季利安說,變形的骷髏,怪異又嚴肅的意象啟發了此作。然而,通過藝術史的對話,對我來說,柏格所指出的霍爾拜因的開創性,如何藉由透視法和靜物的變形,所達到的象徵層次,在季利安的《幸運餅乾》中,卻因為抽取、突出了骷髏的元素,死亡的神祕、歧異性,僅只成為舞台上物件般的存在。

《大使》中由於觀視角度的不同,突如其來闖入視野的死亡,是我在看《幸運餅乾》處理死亡符號的侷限時所想著的問題。在這樣的脈絡和「計畫」下,《無名》中陷身整座舞台的金縷的兩名舞者Sabine Kupferberg、Cora Bos-Kroese,竟彷如《創世紀》中女子結成的鹽柱,下半身固著不動,上半身手勢優雅又哀悽地舞動著;饒有意思的便是,季利安刻意在背後設置閃現的巨大影像,影像模糊、扭曲、雜訊殘破,彷彿人形,闖入,舞者定格,在影像突然消失後,回復手勢的流動。

我在季利安的作品中,感覺死亡的突然在場,《14’20”》(截取自《27’52”》作品)相對抽象的舞蹈身體,男女舞者之間的關係,從標題的數字到覆蓋舞者的大塊鋪布;《生日宴會》舞台上、影片中,宮廷內扮相滑稽的舞者們,蓬蓬裙、假髮、折扇,邊唱著生日快樂歌,不時水平躺上長桌如喪禮。這一支當初季利安為荷蘭舞蹈劇場NDT III創作的作品,加入了影像和劇場的互動,一方面表現舞者特寫下深刻的面容,同時作為演出長度、體力的調節。特別的是,在《生日宴會》影像拍攝上,舞者們在慢速的音樂節拍上演出,在放映時再調回原始速度,如在臥房床上的彈跳等,因而帶有一種加速而荒謬的身體節奏。

觀眾很容易在季利安的作品中,感受到對生命和死亡的關懷,或許這也同樣含括了作為荷蘭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的他,對於舞者在歲月歷程中的深刻省思,因而在1978年,創立了年輕舞者的NDT II,1991年創立以資深舞者為主的NDT III。劇場運作如此,諸多作品的內涵亦如此,藉由季利安提到的霍爾拜因,或許可以令我們由此重新觀看舞作當中,是否、或如何經過結構和透視的傾斜,將那一個隱藏在生之陰影下的變形得以突然呈顯的可能,像影像中朝眼前撲翅飛來的鷹,像雜訊的輪廓,像替換上人身的骷髏,或者是對於舞蹈身體在時間中的生成變化,一如觀看著圍繞在繁多靜物之中年輕使節漠然的眼睛,在死亡的氣息突然攫獲住你的同時,體會生之意義。

《季利安計畫》

演出|季利安製作工坊(KLYWORKS)
時間|2014/02/2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幸運餅乾》的骷髏頭是具體可見,它像是附著在身體內部、甚至凸起有如突變的腫瘤,最後甚至取而代之真實的頭顱。人與骷髏的互動使得這支舞作平添了戲耍的意味,如在中式餐廳拿到的幸運餅乾內含的籤詩內,得到暫時的安慰。雖然有些荒謬無明,仍可以找到持續生存往前的動力?(葉根泉)
2月
24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