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歡遊《水在哪裡》
11月
11
2019
水在哪裡2013台北場(不想睡遊戲社提供,今年新竹場並無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臺灣發展茁壯中的寶寶劇場,不想睡遊戲社是開創先驅之一。此次應「2019新竹市親子劇場嘉年華」活動邀請,重演2013年的第二號寶寶劇場作品《水在哪裡》。這齣戲著力探索水的由來,以及和水有關的遊戲與想像,兩位演員所表演的一切行為,其實就是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寫照。不論寶寶劇場或兒童劇場,細微觀察兒童行為本就是創作者的基本功課,否則創作只會淪為成人的自以為是,容易陷入非兒童觀點的錯謬假想。

《水在哪裡》戲未正式開演前,讓雨滴的聲音持續環繞,水藍色燈光包圍的空間,從聽覺、視覺的感受先牽引著寶寶入戲,當他們開始去留意周邊有哪些裝置,或尋找聲音來源,大腦就會製造神經傳導物(neurotransmitter),使神經元作用後,產生思考、記憶與推想能力。然而,若同時間外在的事物刺激太過多樣複雜,反而會形成干擾,容易使寶寶產生不專注情形,不可不慎。

接著兩位演員拉起繩索後,模仿起兩個孩子與布巾、夾子遊戲時,其實也暗示了布巾、夾子之後可以有更多幻想用途,例如有一場「海洋幻想」,布巾覆蓋於雨傘上立即成了水母,這裡表現了讓物品形象轉化的創造力,也印證遊戲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創造力的。隨後引出的雷聲雨聲,才正式將水的主題揭開序幕。

整齣戲接下來的故事情境,簡單說就如同兩個小孩在家無所事事時,開始自尋樂趣。此時,所有的物品瞬間都能變成玩具把玩,並賦予物品生命力,物品與物品相互連結,瑰麗奇妙的想像情節便油然升起,俯拾皆是的例子如:沾上水滴的透明板被豎傾斜,模型小汽車在上面移動,製造出車子在挑戰一段險峻路途的景象,形象立體生動。還有貫穿情節主軸的小人偶,為它構造了一段奇妙冒險的旅程。物品的消失,以及被尋找後重新發現的過程,在在勾引觀者投入,情緒隨之起伏轉變,從期待、緊張,尋找落空的失望,再繼續尋找,最終發現激起喜悅,同契同感。這齣戲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充滿巧心的設計,比方想像跟著水潛入深深的海洋,遇見了前述物品創造的水母,遇見了以光影表現的魚群,水的來源和歸去,自然的循環往復都有了合理的安排。

又如從一個個杯子裡尋找小人偶,注水之後,透過浮力,浮出杯口的先是北極熊、鯨魚等動物,然後才是小人偶。當科學與藝術在這有趣的交會,對寶寶而言,如同發現探索了一個新奇未知的世界;當他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玩,主動探索物體的原理奧秘,並建立認知與理解,就是一種教育體驗的實踐完成。所以,給孩子欣賞一齣表演,當下之時,絕對不用以「教育」之名,就以為什麼事都要說清楚、講明白,一堆道理在舞台上強行灌輸給孩子,和在教室裡被知識填鴨並無差別,留點空白想像的餘韻更美,且更有意義!

而這齣戲中的舞台裝置,由一格一格的組合櫃拼裝成,再裝置彎彎曲曲的水管和水龍頭。呼應劇名,展開一連串尋找水、尋找小人偶的舉動,有的水龍頭扭開竟然沒有水,有的則是流出小人偶,真的是驚喜連連!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考慮兒童心理感受的創意設計。不過,既然是寶寶劇場,組合櫃內諸多沒用到的道具物品,似可再斟酌精簡一些,視覺上不至太過凌亂,就像水愈清澈愈流動自如不是嗎?

《水在哪裡》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19/11/02 15:0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