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與技藝的搏擊《來去天竺借本書》
5月
21
2018
來自天竺借本書(進港浪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6次瀏覽
汪俊彥(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1987年國家戲劇院開幕,賴聲川編導現代歌劇《西遊記》,以兩百多位角色的演員以及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編制,將明朝吳承恩名著《西遊記》重新置放在神話、清末與當代台灣的三個舞台上的平行時空:孫悟空被囚五行山;唐三藏一則蛻變成為清朝末年的書生,向西方列強求經;另一則易名為阿奘的當代台北人,如同大多數戰後臺灣人前往西方留學。賴聲川在三十年前即有意識地自西遊記歷史化地提煉出當代處境,強烈反身性地指出每一個「西方」與「自我」辯證性的變異過程。賴穿透《西遊記》母題,將現代化的核心問題連結至自我的觀視;而三十年後進港浪製作《來去天竺借本書》,則再次大器地透過西遊記殘酷而毫不留情地剖析「自我」:本來即具的多重分身,只是這一次僅靠楊迦恩、辜靖傑、洪唯堯、徐浩忠、高偉哲五位演員。

極簡單的線條與指標暗示機場空間,《來去天竺借本書》以高偉哲背著帥氣吉他與行囊出場,無法支持太久的暖場,隨即向觀眾坦承他不會彈吉他、不是Rocker,也無法接受現場觀眾點歌,而其實一直不知道的他,正處在一趟旅行的開始。《來》似乎以一場旅途及其夢境為結構,既虛又實包裹著幾個如佛如俗、具備神性的平凡日常角色,穿插在過去高中戲劇社的排練及演出記憶,以及未來求職、就業、老病等等幾處生命時刻。演出分別以楊迦恩、徐浩忠與洪唯堯回應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的角色原型,而高偉哲則逐漸從某種命定式發展至發願式的參與與介入,既承擔又重新編組與三人的關係。

楊迦恩作為實境選秀面試者,所有的表演評審都可以以「還差了那麼一點點什麼」為理由,要求更徹底的承諾、坦露或自剖(是他剖吧?),直到完完全全地被評審腳踩、傾全身之力壓在辦公桌下動彈不得,一旁已被馴化的嘯天犬(徐浩忠飾)作為最好的對照。而就在見到楊迦恩被封死於面試會場的五行山之下,高偉哲流洩的憐憫與自覺,似乎才明白自己的發願為何,也是在此同時,他也才正式認識了自己唐三藏的神性,逼出了整場敘事的與角色帶著神性的前世今生。自此,高偉哲無論是以女相現身度化豬剛鬣,或是當頭棒喝沙悟淨,都是一次次自我的認識,更進而能以掌握自我的高度,解開一道道生命難題。這裡要求自我的認識因而沒有流於教條與心理輔導的勸說,而認可了唯有行動(發願、介入)才是取經之路。豬八戒/徐浩忠的一回,絕妙之處在先以平行宇宙的對話處理了如何可能開啟未來的契機,相當有意思地打開了歷史的不完整性,進而得以改寫歷史。而徒弟三回中,我最喜愛的是洪唯堯以一卷黑膠帶貼鬍鬚的攬鏡化妝,極微弱的一盞小燈帶出洪唯堯/悟淨/演員總是在扮演各種角色中與自己對話,周杰倫、張菲、希特勒 …,那究竟有沒有自己?簡單的講台一轉面即成老病演員流浪漢的僅能依存的穴居空間,單純透過再平凡不過的點滴道具,憑著演員的專注與肢體互動,不必陳腔濫調的語言自白,輔以鬧鐘與吉他音效在空間的回聲,停止冷氣空調…就足以將作為演員孤絕的、甚至不被認可的精神狀態,互涉於暗黑地獄式的、不見天日的流沙河,同時又是堅定而無以妥協的等待(唐僧)的多重文本。

對我而言,進港浪加上貪食德的成員所創發的獨特劇場性,很重要的一部份來自於演員與角色的不界定。在許多的情形片刻,如他們不惜形象醜扮或全力以赴的身段表演時,如同戲曲演員般,同時傳遞了身體技藝與角色掌握的雙重性,而透露出對於表演這項行為的高度認同。因而對我來說,形塑出了強大的劇場感召力,在每一個看似煞尾的收束,如收服悟空/迦恩、開釋悟能/浩忠、接納悟淨/唯堯的瞬間,意符雖指向《西遊記》及其《來去天竺借本書》的文本,意旨卻溢流以至撞擊每一個當下以及將無限延伸的表演生命狀態。

蘇洋徵暨集體創作重寫了師徒關係,分別以憐憫、連結、共感置換了經典中穩定的師徒尊卑關係,同時提示了任兩人關係無法以友情、愛情、師生等簡單分類的化約。除此之外,緊隨在三打白骨精之後的謝幕,又剛剛師徒四人如夢如幻的旅程、回憶或生命時刻,全部回到高偉哲一人。難說除了白骨精外,徒弟三人不也是三藏/高偉哲一人的多重精神與創傷狀態?這裡雖不能說是對西遊記的獨到見解,但重新以劇場語言、情境轉換與敘事手法,就四兩撥千斤地帶出全齣神性與俗性、三人與一人、演員與角色、西遊記與天竺借書的分合文本,仍然令我叫好!

場上幾乎不特製道具而全以日常生活可見的用品,如道具級舞台技術使用伸縮棒、拖把、辦公桌椅、塑膠碗盤;燈光及音效以幾色手電筒轉出的照明、捨棄麥克風、甚至關掉空調;演員以肉身磨練,露屁股、翻滾、踩壓、打巴掌;種種純粹又近乎苛刻的安排,既「照顧」了直播粉絲的需求,在重構經典與歷史化當代台灣的同時,以對劇場的在乎,培養而引導了新的劇場觀眾。從《夢遺》到《來去天竺借本書》,進港浪製作這群創作人持續不減誠懇地,不必以豪華的舞台、沒有矯揉造作的角色;無所畏懼地一再以肉身試法,雖然仍有可商榷的細瑣旁枝但瑕不掩瑜;在他們同時處在粉絲觀眾的高度期待之時,毫不妥協地推進當代表演的臨界點。

《來去天竺借本書》

演出|進港浪製作
時間|2018/05/12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跟編劇絕不會觀察不到整體結構上的鬆散、部分因果邏輯的脫節以及大量無效支節的存在。保留它原生態流通中「無用」的真實狀態,高負荷的多元文化穿插,並配以遊走於邊緣的「語碼混亂」,就是這齣戲最大的文化特徵。(杜明哲)
5月
30
2018
結尾的音樂好聽有力,演員對於語言表演的曖昧與操弄,隨著不同世代原有生活語彙的差異,也會跟著有差異。越接近劇本創作的世代,其理解越快,曖昧越少。換言之,越老越容易覺得語言與聲音的表演有著曖昧的距離。(劉純良)
5月
21
2018
評論者如何面對這樣的劇場表現、如何書寫更是一種挑戰。在多半不夠精準的表演裡,包含時不時的笑場、拖拍,以及不大清晰的發音、不明確銜接的對白,卻詭異又不協調地搭配上了極度精準的燈光、音效等「技術」。(吳岳霖)
5月
16
2018
《來去天竺借本書》像是我的一次民族誌體驗,彷彿讓我更理解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如何觀看這個世界,他們與人溝通的方式為何?他們對於生存現實的感知因為視聽科技革命已經「進化」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在這個新的「盜夢空間」裡,他們如何完成自己的「駭客任務」。(許仁豪)
5月
16
2018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