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第三條道路《鏢客》
6月
12
2023
鏢客(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鄭曜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22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當角兒、功法與聲腔成為戲曲的命定註腳,戲曲的傳統究竟是永續的阻力或者助力?

因應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英雄.超時空」,編劇劉建幗為臺灣豫劇團量身打造武俠時空類型劇《鏢客》作為回應,試圖以武林中的鏢局呼應劇團發展,勾起觀眾和臺灣豫劇之間的連結。

劇中多次出現七嘴八舌的嬉鬧式對話、現代語彙的拼貼還有時空交錯的故事結構,明顯溢出戲曲的喜劇傳統。武俠題材的設定使江湖兒女奔走護鏢任務之餘,仍有完整的風花雪月和大展身手橋段,抓緊觀眾目光。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鏢客》的呈現手法未侷限於戲曲或實驗本位。反而把劇團遭遇轉化成高潮迭起的跨時空寶物守衛戰,整體風格帶有周星馳電影以及王道漫畫的熱血氛圍。這些設定,對於熟悉編劇劉建幗的觀眾來說,或許不夠奇巧。但如果是不熟悉臺灣豫劇團的觀眾,劇情中親密的社群連結、盡責信念、小人物的力量、四海一家的開闊胸懷、類母女的全然信任,也足以打動人心。加上高比例的武戲獨秀或群戲、穿梭時空的緊湊敘事、演員與角色在戲裡戲外的身份對照,讓作品相當澎湃炫目。

較為可惜的是雖然劇情推進明快,令人目不暇給,也給予演員充分的表現空間。卻由於跨時空情節和龐大演員陣容,需要處理的訊息太多,受限篇幅部分角色僅限於點到為止。例如:焦家三兄弟除了啟動笑梗,似乎只有守護燕小魚時空回溯的功能?

《鏢客》是一部故事、音樂、場面與表演都出色的作品。回歸戲曲的娛人本質,用江湖裡的客棧和鏢局裝進符合現代意識的迷人角色,真誠述說一個有趣故事。不著痕跡植入傳統的魅力,縮短戲曲與觀眾的距離。

《鏢客》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5/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