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第三條道路《鏢客》
6月
12
2023
鏢客(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鄭曜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73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當角兒、功法與聲腔成為戲曲的命定註腳,戲曲的傳統究竟是永續的阻力或者助力?

因應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英雄.超時空」,編劇劉建幗為臺灣豫劇團量身打造武俠時空類型劇《鏢客》作為回應,試圖以武林中的鏢局呼應劇團發展,勾起觀眾和臺灣豫劇之間的連結。

劇中多次出現七嘴八舌的嬉鬧式對話、現代語彙的拼貼還有時空交錯的故事結構,明顯溢出戲曲的喜劇傳統。武俠題材的設定使江湖兒女奔走護鏢任務之餘,仍有完整的風花雪月和大展身手橋段,抓緊觀眾目光。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鏢客》的呈現手法未侷限於戲曲或實驗本位。反而把劇團遭遇轉化成高潮迭起的跨時空寶物守衛戰,整體風格帶有周星馳電影以及王道漫畫的熱血氛圍。這些設定,對於熟悉編劇劉建幗的觀眾來說,或許不夠奇巧。但如果是不熟悉臺灣豫劇團的觀眾,劇情中親密的社群連結、盡責信念、小人物的力量、四海一家的開闊胸懷、類母女的全然信任,也足以打動人心。加上高比例的武戲獨秀或群戲、穿梭時空的緊湊敘事、演員與角色在戲裡戲外的身份對照,讓作品相當澎湃炫目。

較為可惜的是雖然劇情推進明快,令人目不暇給,也給予演員充分的表現空間。卻由於跨時空情節和龐大演員陣容,需要處理的訊息太多,受限篇幅部分角色僅限於點到為止。例如:焦家三兄弟除了啟動笑梗,似乎只有守護燕小魚時空回溯的功能?

《鏢客》是一部故事、音樂、場面與表演都出色的作品。回歸戲曲的娛人本質,用江湖裡的客棧和鏢局裝進符合現代意識的迷人角色,真誠述說一個有趣故事。不著痕跡植入傳統的魅力,縮短戲曲與觀眾的距離。

《鏢客》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5/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