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第三條道路《鏢客》
6月
12
2023
鏢客(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鄭曜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9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當角兒、功法與聲腔成為戲曲的命定註腳,戲曲的傳統究竟是永續的阻力或者助力?

因應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英雄.超時空」,編劇劉建幗為臺灣豫劇團量身打造武俠時空類型劇《鏢客》作為回應,試圖以武林中的鏢局呼應劇團發展,勾起觀眾和臺灣豫劇之間的連結。

劇中多次出現七嘴八舌的嬉鬧式對話、現代語彙的拼貼還有時空交錯的故事結構,明顯溢出戲曲的喜劇傳統。武俠題材的設定使江湖兒女奔走護鏢任務之餘,仍有完整的風花雪月和大展身手橋段,抓緊觀眾目光。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鏢客》的呈現手法未侷限於戲曲或實驗本位。反而把劇團遭遇轉化成高潮迭起的跨時空寶物守衛戰,整體風格帶有周星馳電影以及王道漫畫的熱血氛圍。這些設定,對於熟悉編劇劉建幗的觀眾來說,或許不夠奇巧。但如果是不熟悉臺灣豫劇團的觀眾,劇情中親密的社群連結、盡責信念、小人物的力量、四海一家的開闊胸懷、類母女的全然信任,也足以打動人心。加上高比例的武戲獨秀或群戲、穿梭時空的緊湊敘事、演員與角色在戲裡戲外的身份對照,讓作品相當澎湃炫目。

較為可惜的是雖然劇情推進明快,令人目不暇給,也給予演員充分的表現空間。卻由於跨時空情節和龐大演員陣容,需要處理的訊息太多,受限篇幅部分角色僅限於點到為止。例如:焦家三兄弟除了啟動笑梗,似乎只有守護燕小魚時空回溯的功能?

《鏢客》是一部故事、音樂、場面與表演都出色的作品。回歸戲曲的娛人本質,用江湖裡的客棧和鏢局裝進符合現代意識的迷人角色,真誠述說一個有趣故事。不著痕跡植入傳統的魅力,縮短戲曲與觀眾的距離。

《鏢客》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5/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