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第三條道路《鏢客》
6月
12
2023
鏢客(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鄭曜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3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當角兒、功法與聲腔成為戲曲的命定註腳,戲曲的傳統究竟是永續的阻力或者助力?

因應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英雄.超時空」,編劇劉建幗為臺灣豫劇團量身打造武俠時空類型劇《鏢客》作為回應,試圖以武林中的鏢局呼應劇團發展,勾起觀眾和臺灣豫劇之間的連結。

劇中多次出現七嘴八舌的嬉鬧式對話、現代語彙的拼貼還有時空交錯的故事結構,明顯溢出戲曲的喜劇傳統。武俠題材的設定使江湖兒女奔走護鏢任務之餘,仍有完整的風花雪月和大展身手橋段,抓緊觀眾目光。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鏢客》的呈現手法未侷限於戲曲或實驗本位。反而把劇團遭遇轉化成高潮迭起的跨時空寶物守衛戰,整體風格帶有周星馳電影以及王道漫畫的熱血氛圍。這些設定,對於熟悉編劇劉建幗的觀眾來說,或許不夠奇巧。但如果是不熟悉臺灣豫劇團的觀眾,劇情中親密的社群連結、盡責信念、小人物的力量、四海一家的開闊胸懷、類母女的全然信任,也足以打動人心。加上高比例的武戲獨秀或群戲、穿梭時空的緊湊敘事、演員與角色在戲裡戲外的身份對照,讓作品相當澎湃炫目。

較為可惜的是雖然劇情推進明快,令人目不暇給,也給予演員充分的表現空間。卻由於跨時空情節和龐大演員陣容,需要處理的訊息太多,受限篇幅部分角色僅限於點到為止。例如:焦家三兄弟除了啟動笑梗,似乎只有守護燕小魚時空回溯的功能?

《鏢客》是一部故事、音樂、場面與表演都出色的作品。回歸戲曲的娛人本質,用江湖裡的客棧和鏢局裝進符合現代意識的迷人角色,真誠述說一個有趣故事。不著痕跡植入傳統的魅力,縮短戲曲與觀眾的距離。

《鏢客》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5/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