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光中的鹽山訴說《百年孤寂》
7月
05
2016
百年孤寂(陳藝堂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5次瀏覽
陳彥諺(文字工作者)

傍晚,在夕陽西下前抵達台南七股鹽山,鹽山嶙峋,落日餘暉映得鹽山光禿的表面閃耀昏黃金光。當夜降臨,改編自馬奎斯經典鉅著《百年孤寂》的劇作便在此上演。

《百年孤寂》講述的是一支家族傳襲六代,歷經百年的興衰故事。將小說改變成劇本,要如何將小說的精隨在由戲劇形式表現時,掌握恰當已並非易事,而改寫跨越六代書寫、人物角色複雜繁多,且為外文書寫的原著,要將書本中的「孤寂」傳達,更加不容易。然而,莎妹劇團的《百年孤寂》透過劇情有選擇的刪減、口白的設計、舞台燈光布景營造種種手法,最終仍將「孤寂」以戲劇的形式完整呈現給觀眾。

《百年孤寂》此劇作的亮點可分為三大類:臺詞編寫、舞台設計與劇情呈現樣貌。臺詞編寫部分,劇作家使用大量充滿文學氣息的語言形式,雖然遠比起口語化的臺詞,這般的語言形式稍嫌生硬拗口,不若現實人物角色會說出的話語,然而在演員的表現下,卻巧妙地的透過文學化臺詞讓劇作充滿魔幻寫實的色彩。

劇作在臺南鹽山演出,因此充分利用鹽山的地形,透過燈光、走位安排,讓鹽山成為劇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初登場時便由一位站在鹽山頂端的黑衣人表示家族的第一人,劇中以五排人代表劇中五代出現過的人物角色,而家族最末的子孫攀向鹽山頂峰,象徵了家族百年的結束,偌大的鹽山,五排黑衣人鑲嵌其中顯得渺小,更顯得「孤寂」巨大。

而作為文本改編的劇作,劇情呈現樣貌勢必是最棘手的問題,劇作家最終捨棄了文本中龐雜的人物譜系,僅留下主要角色,透過角色的愛恨糾織,傳達愛情、個人、家族的悲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劇作雖然人物全部都著黑色衣裳,卻仍能表現全然不同的性情,並且透過精心設計的走位與道具安排,將人物形象的象徵狀態精巧表現,如,性衝動時便愛吃土的莉貝卡在遇到其夫亞克迪奧後,便不顧一切毀棄原有的婚約獻身於他,甚至被逐出家門也在所不惜,而一生小姑獨處的亞瑪蘭塔則終其一生都在等待著愛情,卻在愛情來臨時選擇殘酷的一次次拒絕與壓抑;兩人分別為性狂熱與壓抑的象徵,也為面對愛情時勇敢追求與渴望愛情卻害怕走入愛情的態度象徵。而《百》劇中,打散了原有的故事脈絡,卻不改人物本身意義,讓兩人同拉著一塊長方黑布,搭配兩人對於愛情看法的臺詞訴說,一鬆一緊,一遠一近,透過兩人背對的拉扯著同塊黑布,表示了互為性與愛的正反兩面,十分精彩。

唯一可惜的是,劇中人物的角色形象透過臺詞的發展大部分接近文本,然而無論文本或是劇作都是核心人物的易嘉蘭卻使用了過度文學化的語言。文本中,易嘉蘭是位務實,並且難以理解其夫老邦迪亞所敘述世界形貌的語言,只關注於現實生活,形而上的思維對她而言幾乎是無用,然而劇作的臺詞卻讓這樣一位女子說出:「母親,我就是母親;是世界的母親。」諸如此類的象徵字句,我認為這樣的語言使用不僅僅是偏離了文本,也失去了易嘉蘭和老邦迪亞的對比性。

不過,除去了些許人物角色上的拿捏與營造,在夏夜的微風中,看著鹽山上頭人物來來去去、劇情緊湊、臺詞優美、畫面美麗,是一齣特別並且用心隨處可見的劇作。

《百年孤寂》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6/06/03 19:30
地點|台南七股鹽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