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劇院翻找意識的小碎片——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周曼農《偵探學》
8月
10
2022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7次瀏覽

蔡孟凱


劇場空間是最大的表演者

周曼農在《偵探學》的創作自述中提到,在這部作品裡「作為『偵探機器』的劇場,劇場本身就是最大的表演者」【1】。《偵探學》實踐這句話的作法,是運用許多大型的升降機具、投影設備,以一種異於尋常的極近距離與觀眾互相交流、試探。

甫從歌劇院地下卸貨層碼頭走進劇場,觀眾便從大劇院的升降舞台攀升近三層樓,在煙霧和警戒燈光的包圍下,被這個巨大的表演機械吞噬。《偵探學》極其所能地在歌劇院的偌大空間置入一個又一個場景,藉著舞臺燈光、表演者提供的線索,帶領觀眾在晦暗而寬廣的劇院建築中迷走、夢遊。觀眾猶如一隻隻迷路的蟲子,鑽進齒輪和螺絲的間隙。

其中除了充斥劇場角落的大型裝置和極小限度的真人表演,新媒體藝術家張暉明所設計的微型雕塑和衍生影像無疑是《偵探學》文本密度最高的部分。觀眾在或大或小、寫實或奇幻的場景中凝視這些無名的遺留物,觀看客觀線索的同時似乎也在閱讀偵探留下的意識碎片,有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趣味。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感知線索是最小的對話

但這同時是《偵探學》最讓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九彎十拐的路途最後,《偵探學》卻選擇要觀眾在空曠無際的劇場反覆注視這些微縮景物的畫面和細節。即便這些動力機械、投影升降如何花招盡出,劇場似乎只是為《偵探學》的這些影像和物件提供一個投射的平面,看似不斷變換、實則一再重複。

在這七十分鐘裏,對我而言最能回應周曼農「劇場本身就是最大的表演者」之理念的段落,應當是第五幕的「無之間」。柱型反響板兩兩背對,在中央括出的空間中擺進喇叭裝置和一盞燈泡,讓反響版成為一個高聳的音響裝置。反響板原本是用以優化古典樂節目的音響,是一個基本只為音樂會服務的舞台配備。這個段落對反響板的拆解和運用,讓這段以聲音呈現為主的段落與劇場本身的空間、設備,產生真正有機的對話,是《偵探學》讓我最為驚豔的一幕。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即便我對於《偵探學》的最終呈現仍抱有些許疑慮和失落,《偵探學》無疑打造出了一種別具風格的劇場體驗,觀眾在處身作品之內、四處遊走的過程中確實打開了各種不同觀看劇場的視角。而這個自主運轉的「偵探機器」倘若還有重啟運轉的一日,希望那時藝術家能不只是在劇場建築「塞」進某樣東西,而是能讓這個機械巨人得以揮灑盡興、暢所欲言。

編按:

1、2022夏日放/FUN時光—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周曼農《偵探學》節目單,頁3。

《偵探學》

演出|周曼農(概念暨編導)
時間|2022/08/05 20: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很有趣的是,《偵探學》中,多段出現語言文字的段落,不論是錄音或是演員說話,我都聽不太懂。並非文字上的不懂,卻是意義上的不理解,文字僅能非智性地進入我的腦中,殘留下是聲響與聲音,或是一種含糊的氛圍感受。(黃馨儀)
8月
15
2022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