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看家?看誰的家? 《鬼梧桐》
7月
23
2014
鬼梧桐(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5次瀏覽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傳藝中心「再現看家戲」展演邁入第二週,登場的是台中國光歌劇團,端出曾獲地方戲劇比賽甲等以及最佳男配角獎的《鬼梧桐》,由呂美鳳及呂王春月傳授,演繹劇團專擅長古冊+包公戲。

相較於前週一心選擇現下外台較冷門的《武松殺嫂》,《鬼梧桐》一劇仍常以《斬鄭英》、《梧桐怨》之名活躍於民戲戲台;無端改動劇名,捨棄與老戲原有的連結,有違「再現」的精神旨趣。內外台諸多版本情節或稍有差異,大抵是主角後妻郡主害死了夫婿的兒子與老奴,其兄王爺鄭英護短追殺主角元配,包公陳州賑糧路過元配喪身的梧桐樹下,受理守候冤魂的告狀,終能不懼皇權為亡者伸張正義。主角有昭揚池/招揚池/焦揚奇/焦揚池等不同稱名,台語發音十分相近,正是過去藝人識字不多,藉由口傳心授教習的絕佳明證。

此戲既非瀕臨失傳的劇目,「再現」的意義便落在演出風格與精采唱唸表演的傳習承繼上;依講戲先生編派「台數」(場次)的結構概念整理劇本,順著台數鋪陳故事的情節。過去講戲先生得邊說戲邊告知演員各台的角色,提醒何處「落歌」或做特殊的舞台效果,尤其要注意「嶄頭」的表現。在沒有字幕的演出年代(當時縱使有了字幕,看得懂的觀眾恐怕也很有限),演員除了口條清晰,四句聯的口白更能促緊場上節奏。《鬼梧桐》充分展露此一特色,第二場元配到王府尋親與郡主的對答,第四場老院公責怪郡主ㄚ頭害死小少爺,大量運用四句聯,雙方你來我往毫無冷場,快速推衍情節,戲味依然飽滿。其中還運用許多俗諺,如丫頭挑撥郡主:「人講大某是控肉飯,細姨是燕菜湯(空心菜湯)」;院公罵丫頭:「若妳這個蓮花嘴,花言巧語講歸堆,講我自殺要跳水,我不這衰想不開。」文詞直白易解,效果直捷。

除了語言機趣,傳統表演套路的展現是本劇另一亮點:昭揚池得知兒子與老奴屈死但無力作為的瘋戲,是承傳再現的重要「嶄頭」。俚語有「人講做戲,尚驚做到瘋戲」的說法,京劇有梅派的〈金殿裝瘋〉,尚派的代表作〈失子驚瘋〉;前者佯瘋,後者失魂落魄的母親暈倒甦醒後,以翻舞的水袖、難度不低的身段展現失子的狂態。一樣是昏厥醒轉後的瘋戲,《鬼梧桐》稱得上是歌仔戲男版佯狂的〈失子驚瘋〉,【福路倒板接彩板接慢中緊接緊中慢】,特別以大段的北管音樂營塑氛圍。怎奈外調請來扮演昭揚池的羅文宛,還沒與樂師建立默契,該讓人看得心頭火熱的段子,只有一再重複的比劃,如何「再現」風華?且國光自己劇團「看家戲」的承繼發揚竟須向外借將,演出得假他人之手。落幕後羅文宛必然歸返家族所屬的鶯藝歌劇團,主角不在「家」,費心傳承的劇碼只存浮掠的幻影?老院公救主的身段、展昭闖王府的武戲、包公公堂的鬥智激辯……,都該是本劇聚眾吸睛的獨到之處,場上卻只輕輕放過,十分可惜!

唱做之外,場上所欲呈現的美學意涵也頗值得思考。是原汁原味的仿擬重現?還是添加當下審美品味的再創造?元配鬼魂現身梧桐樹下,綁大頭掛紙錢,以傳統手法點染非現實的異世界情調,固然是特色展現,但其餘場次演員服裝造型卻是各行其是,散發著濃濃的現代外台味。

再次搬演故往曾經輝煌的看家戲,師法老藝人的技藝還是戲齣的內涵?不合情理的文本該如何剪裁又不失本色?昔時的演出條件看戲趣味皆迥異於今日,重「腹內」的活戲更在乎演員錘鍊的功底,惟有演員魅力加上精采戲文,才能吸引觀眾的青睞。

《鬼梧桐》

演出|國光歌劇團
時間|2014/07/19 19:00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蔣渭水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