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載之外的真實《雲裡的女人》
11月
19
2018
雲裡的女人(慢島劇團提供/攝影王傢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1次瀏覽
王奎藺(自由業)

慢島劇團的《雲裡的女人》在海報上寫說這是一齣關於戰爭、叢林游擊、離散與遷徙的續命紀事。這段故事,對大部分人而言非常遙遠且沒有太多連結共鳴,但,當劇情從主角想找回記憶中有著家族味道的食譜切入,這個故事對一般大眾便不再這麼艱澀難懂。

演出地點在中壢的五號倉庫藝文基地,一個不同於傳統劇場鏡框式的舞台。開放式的空間給了這齣戲更多的可能,舞台設計充分的利用了倉庫原有的構造,從廚房到二樓平台都成為了整齣表演的舞台,反而打破了這齣戲原本可能在使用空間上所具有的限制,設計上更配合倉庫的色系與風格,使人在進到劇場後,甚至分不出哪些是倉庫本身的構造,哪些又是為了這齣戲而搭建的舞台。另外,也因五號倉庫藝文基地位於中壢火車站旁,劇情提到遷徙時,劇場外響起了火車經過的聲音,精準地對應到劇情的推移。

《雲裡的女人》設定的背景是在滇緬泰邊境,一個在戰亂時期民族游移未定的邊境,場景跨越了臺灣、緬甸、雲南、泰國,而演員們忠實呈現了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和說話的口音。雖在一開始還沒習慣時,外省腔對觀眾來說在聽覺理解上非常吃力,但卻也更能帶觀眾隨著語言變換,進入到每個角色的生命故事中。

全劇從主角找尋回憶中的家鄉料理-牛趴敷開始,牛趴敷其實類似我們俗稱的牛雜湯,對生活在雲南的人們來說,稱不上一道非常特別的料理,但無論主角如何詢問家族長輩,卻始終拼湊不出回憶中的味道,於是因此,主角開始回憶與追尋,過程中層層剝絲,最後也完整了關於主角的家族故事。這家族故事橫跨了三代,其中有著各種面向的親情,有著因戰亂而離散的、也有因戰爭而相聚的,有血緣、或沒血緣關係的,最後卻都找到了屬於自己對家族的認同。

主角回憶中敘述了一個關於天使花的故事,故事中被稱為天使花的罌粟花帶給周邊作物更好的生長,但卻也因此為村子帶來了災難,在人人覬覦天使花的狀況下,引發了滅村之禍,畫面中紅色的燈光代表故事中的火災,卻也是故事外的戰爭。在我們的認知裡與毒品畫上等號的罌粟花,卻是讓主角得以在戰亂中活下來的重要物品,更是主角一直尋找的味道,屬於家鄉也屬於主角自己生命的味道。

這齣戲選擇了一個特別的視角去描述,以往關於戰爭背景的故事,多是男人視角,而男人視角大多離不開戰役中的英勇表現,但當從女性角度藉由食物切入後,這個故事顯得柔性許多。雖然仍脫離不了女性符碼與家庭、廚房的連結,但另一方面卻也表現出在戰亂時期女性角色為了家庭而堅持甚至堅強的模樣。

另一部分,《雲裡的女人》的意義在於許多細節與時代背景的真實還原,無論是馬幫當年茶馬古道的路線,泰北以及緬北、寮國金三角毒品的問題、甚至是生活以及語言習慣的考究,泰國使用佛曆紀錄年代、雲南人人家中必備的竹簍、甚至是女性因為工作而練就用頭頂著物品等等細節,讓《雲裡的女人》真正的從故事層面提升到紀事。

當《雲裡的女人》選擇在中壢演出時,與其說劇團透過《雲裡的女人》描述一段故事,背後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這齣戲紀錄了一段真實發生卻鮮為人知的歷史。當初因戰爭游移的這群人,有這麼一部分回到臺灣後,便在中壢龍岡地區和我們共同生活著,我們以為的遙遠,其實一直都在身旁真實的發生著。

《雲裡的女人》

演出|慢島劇團
時間|2018/11/11 14:30
地點|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