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風華不變,新風采不現《青蟬》
6月
08
2023
青蟬(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攝影蘇楷媜)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22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戲劇總團(以下稱明華園)以《青蟬》作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3年「看家戲再現」的劇目,改編自民國四十年代的十天的連本胡撇仔大戲《母性愛》(原名《母之罪》,由明華園創團團主陳明吉改為《母性愛》)。編劇陳勝國將十天連本戲濃縮為一晚的精華版,欲將主線集中在女主角曲青蟬(陳昭婷飾演)與皇帝(孫翠鳳飾演)上。舞台美術以古樸色調的精緻手繪布景為主,音樂以傳統曲調打底,配器熱鬧但不過份花俏,換場節奏也發揮了明華園的特長流暢而不拖沓,整體觀之宛如打造出復刻當年風華正盛的內台歌仔戲,似可讓人親炙胡撇仔風華。 

十天連本戲要濃縮為一集誠然不易,雖說「胡撇仔」通俗奇情、天馬行空,因此劇情上有些跳躍斷裂不足為奇,存在功能性的人物、交代式的台詞也算無可厚非;但既重新整編,是否在整體合理性的推演上應做加強?例如「隨時會出現」的人物,雖然常出現在武俠式的胡撇仔,但通常目的是為使情節緊湊而為之。若角色是文人、官員、皇帝等身分,任意來去突然現身,則會顯得違和,例如楊廷和突然地出現在閱卷現場、皇帝一路尾隨青蟬揭破身世之謎而不被發現等等,都應可做更細緻的處理。

而既濃縮為一集之戲,擷取主線揚棄其他支線也甚為重要,劇名為《青蟬》,劇情簡介中也書寫「聚焦被母親遺棄的女主角曲青蟬受命運擺布的多舛人生」【1】,但青蟬自與父親失散後再出場已然成為(至少四品)的女官,深受皇帝愛寵,一路當上國母,只見順遂未見多舛。這其間缺乏青蟬為何能成為錦衣衛女官的情節敷演(當然從劇情交代中我們可知或許是因義父的緣故,但女主角成長的心路歷程及努力則隱而未見);也未知青蟬對母親行為的認知與情感轉折,劇末能接納母親的理由在哪裡?而青蟬一開始不能接受皇帝示愛且心有所屬,但後來得知愛人是親弟後,為何旋即接受成為國母?這些可予演員表現的篇幅卻反而多是輕輕帶過,「青蟬」作為本劇第一女主角的支撐較顯薄弱、甚是可惜。一體兩面的是,精華版的《母性愛》,僅展現在第一幕母親欲拋夫棄子另攀富貴門時,對二子尚有一絲留戀,而後關注的重點都在如何博取丈夫歡心,殺人動機也與子女無關(例如創造個殺死寧親王是為了讓他不要成為子女仕途的障礙之類的),而在犯罪事蹟披露後明知會因此連累子女,甚至為此來個否認親緣自盡謝罪都沒有,實不知子女為何突然接納了這位為求榮華富貴不顧自己生死的母親?


青蟬(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攝影蘇楷媜)

另外,胡撇仔戲雖然的確具有綜藝特質,但綜藝化的表演,目的既是要取悅大眾,自然也反映著當時大眾的品味取向;而在七十年後的今日,「性騷擾、歧視」等議題爭議正盛,走進劇場的觀眾,還能/還應該接受把「皇帝職場性騷擾」當成「多情帥哥自風流」的浪漫想像嗎?還能/還應該接受針對女性身材當作嘲諷的笑點嗎?胡撇仔戲對於擷取流行文化入戲一向敏銳又敏捷,但卻仍悠然入戲,這是否能從「胡撇仔傳統」來一言蔽之?應是值得多想一下的議題。 

《青蟬》由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領軍飾演皇帝一角,個人魅力仍然是本戲重要的支柱之一。飾演曲青蟬的陳昭婷表現沉穩大度,情緒表現上的細節自然得宜也頗具渲染力,例如與母親在國宴相見時的複雜情緒、端午返家與義母互動實的真切誠懇,或是審問生母時的激動壓抑等,唱腔也更見穩定,但在某些咬字發聲處仍略有唇形放不開的感覺,會導致某些字聽起來含糊,應是可再加強之處。晨翎飾演貪慕富貴的寧親王妃,戲分吃重表現稱職,但唱腔略顯不穩較為可惜。桓蒲藤屬文生,由李郁真演來無論唱念或情緒均甚見穩健;陳守正一角(後出家為棄佛和尚)前文後武,王婕菱唱作俱佳層次分明,可見多年的功底在台上是演員最好的後盾。 

整體而言,《青蟬》作為看家戲再現的劇目,以舞美重塑了內台胡撇仔風華;以結果觀之,也不啻是提供給新世代演員一個磨練自我的平台。但時代在變、演出的性質在變、觀眾的屬性在變,究竟看家戲跨時代再現時,該傳承的是形式還是藝術內涵?該保留的和該變革的如何拿捏?是一道不易回答卻又無法迴避的課題。 


註解:

1、臺灣戲曲中心網站

《青蟬》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3/06/0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考慮歌仔戲重生輕旦的傳統,復加長輩戲迷對小生的無限期盼,或許編導已盡力讓主角出色。但在離散的家人後續交代,帝王家事政事層層包圍之下,主角並不亮眼。
7月
03
2023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