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風華不變,新風采不現《青蟬》
6月
08
2023
青蟬(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攝影蘇楷媜)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44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戲劇總團(以下稱明華園)以《青蟬》作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3年「看家戲再現」的劇目,改編自民國四十年代的十天的連本胡撇仔大戲《母性愛》(原名《母之罪》,由明華園創團團主陳明吉改為《母性愛》)。編劇陳勝國將十天連本戲濃縮為一晚的精華版,欲將主線集中在女主角曲青蟬(陳昭婷飾演)與皇帝(孫翠鳳飾演)上。舞台美術以古樸色調的精緻手繪布景為主,音樂以傳統曲調打底,配器熱鬧但不過份花俏,換場節奏也發揮了明華園的特長流暢而不拖沓,整體觀之宛如打造出復刻當年風華正盛的內台歌仔戲,似可讓人親炙胡撇仔風華。 

十天連本戲要濃縮為一集誠然不易,雖說「胡撇仔」通俗奇情、天馬行空,因此劇情上有些跳躍斷裂不足為奇,存在功能性的人物、交代式的台詞也算無可厚非;但既重新整編,是否在整體合理性的推演上應做加強?例如「隨時會出現」的人物,雖然常出現在武俠式的胡撇仔,但通常目的是為使情節緊湊而為之。若角色是文人、官員、皇帝等身分,任意來去突然現身,則會顯得違和,例如楊廷和突然地出現在閱卷現場、皇帝一路尾隨青蟬揭破身世之謎而不被發現等等,都應可做更細緻的處理。

而既濃縮為一集之戲,擷取主線揚棄其他支線也甚為重要,劇名為《青蟬》,劇情簡介中也書寫「聚焦被母親遺棄的女主角曲青蟬受命運擺布的多舛人生」【1】,但青蟬自與父親失散後再出場已然成為(至少四品)的女官,深受皇帝愛寵,一路當上國母,只見順遂未見多舛。這其間缺乏青蟬為何能成為錦衣衛女官的情節敷演(當然從劇情交代中我們可知或許是因義父的緣故,但女主角成長的心路歷程及努力則隱而未見);也未知青蟬對母親行為的認知與情感轉折,劇末能接納母親的理由在哪裡?而青蟬一開始不能接受皇帝示愛且心有所屬,但後來得知愛人是親弟後,為何旋即接受成為國母?這些可予演員表現的篇幅卻反而多是輕輕帶過,「青蟬」作為本劇第一女主角的支撐較顯薄弱、甚是可惜。一體兩面的是,精華版的《母性愛》,僅展現在第一幕母親欲拋夫棄子另攀富貴門時,對二子尚有一絲留戀,而後關注的重點都在如何博取丈夫歡心,殺人動機也與子女無關(例如創造個殺死寧親王是為了讓他不要成為子女仕途的障礙之類的),而在犯罪事蹟披露後明知會因此連累子女,甚至為此來個否認親緣自盡謝罪都沒有,實不知子女為何突然接納了這位為求榮華富貴不顧自己生死的母親?


青蟬(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攝影蘇楷媜)

另外,胡撇仔戲雖然的確具有綜藝特質,但綜藝化的表演,目的既是要取悅大眾,自然也反映著當時大眾的品味取向;而在七十年後的今日,「性騷擾、歧視」等議題爭議正盛,走進劇場的觀眾,還能/還應該接受把「皇帝職場性騷擾」當成「多情帥哥自風流」的浪漫想像嗎?還能/還應該接受針對女性身材當作嘲諷的笑點嗎?胡撇仔戲對於擷取流行文化入戲一向敏銳又敏捷,但卻仍悠然入戲,這是否能從「胡撇仔傳統」來一言蔽之?應是值得多想一下的議題。 

《青蟬》由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領軍飾演皇帝一角,個人魅力仍然是本戲重要的支柱之一。飾演曲青蟬的陳昭婷表現沉穩大度,情緒表現上的細節自然得宜也頗具渲染力,例如與母親在國宴相見時的複雜情緒、端午返家與義母互動實的真切誠懇,或是審問生母時的激動壓抑等,唱腔也更見穩定,但在某些咬字發聲處仍略有唇形放不開的感覺,會導致某些字聽起來含糊,應是可再加強之處。晨翎飾演貪慕富貴的寧親王妃,戲分吃重表現稱職,但唱腔略顯不穩較為可惜。桓蒲藤屬文生,由李郁真演來無論唱念或情緒均甚見穩健;陳守正一角(後出家為棄佛和尚)前文後武,王婕菱唱作俱佳層次分明,可見多年的功底在台上是演員最好的後盾。 

整體而言,《青蟬》作為看家戲再現的劇目,以舞美重塑了內台胡撇仔風華;以結果觀之,也不啻是提供給新世代演員一個磨練自我的平台。但時代在變、演出的性質在變、觀眾的屬性在變,究竟看家戲跨時代再現時,該傳承的是形式還是藝術內涵?該保留的和該變革的如何拿捏?是一道不易回答卻又無法迴避的課題。 


註解:

1、臺灣戲曲中心網站

《青蟬》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3/06/0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考慮歌仔戲重生輕旦的傳統,復加長輩戲迷對小生的無限期盼,或許編導已盡力讓主角出色。但在離散的家人後續交代,帝王家事政事層層包圍之下,主角並不亮眼。
7月
03
2023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