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興成為權宜之計《彩虹行走人間》
6月
26
2015
彩虹行走人間(WeArt藝術平台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7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太極拳只重其義,不重其招,你忘記所有招式,就練成太極拳了!」這段張三豐傳授張無忌的太極心法,恰恰說到即興相關實踐者心裡,熱愛此道的表演者,大概無人能抵擋即興身體與意識充滿無限可能的每個當下。不過,當細究起「即興」的「表演」這回事:創作者如何用?為何而用?表演的是甚麼?攤開來說,案情就不單純了。

「即興」一詞或許可看作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國表演藝術界的重要特徵之一。除了後現代舞蹈家史帝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的接觸即興與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的結構即興、暴力即興(Violent Contact)以外。劇場界也盛行「集體即興創作」如約瑟夫˙柴金(Joseph Chaikin)的開放劇場(The Open Theater)維持一種公社式的生活方式,靠集體即興開發新劇。「即興」一詞,何以成為當時表演藝術界的關鍵字之一?其中倡議的「平等精神」與政治與美學上的反權威、反體制有關。這是即興風氣的開始,先不論開枝散葉後歐美的發展如何,可以觀察到的是,台灣自90年代古名伸引進接觸即興後,其發展傾向身心探索,無論在表演當下或生活中。身體、意識、能量往往是接觸即興或即興表演當下會著重的幾個面向。

如此,讓我們回到《彩虹行走人間》,文宣上的「存在」、「呼吸」、「肢體能量」幾個關鍵字,其實就接觸即興在台灣的脈絡而言並不陌生,且是再貼切不過了。若單就這個切入點來看,舞者個人在空間中與舞伴、現場音樂等可變元素之間的協調、拋接、呼應等「過程」而非「結果」才是可看之處,也就是說,在整整45分鐘事先預設的結構中,考驗的是在連串選擇與決定迎面而來的每個當下,表演者如何面對、如何存在、如何呼吸,也才透現了如何的肢體能量。《彩虹行走人間》結構上以音樂作為基底並無不妥,但烈日灼熱下,偌大的台東美術館戶外空間,創作者未在即興結構上加以收斂或安排,以至於五位舞者沒被曬昏脫水已是萬幸,能夠持續保有覺察力進而與空間、音樂、觀眾互動,並且遊刃有餘於身體之間的實在所剩無幾。

若我們再退後一步,回到形式及其歷史的層次上來看,其實董桂汝選擇台東美術館作為展演地點是個有意思的決定。如果將台東版的《彩虹行走人間》視為系列作品之一,曾於台南藝術節發表的《祝福-彩虹行走人間》也許可一併拉進來看。由於未曾親臨台南版現場,在此引用戴君安的舞評作為參照,其中有著這麼一段「舞者們開始各自念出一段台詞…都透露著對環境的關懷、對人群的關心、對生命的關愛、更顯示對自然環境議題的關注,包括核能發電與東海岸的開發問題…」此脈絡下,行走就有了意義:走在地上、與土地有關,雖然牽涉的程度另當別論。但至少在這個層次上,運用即興形式展演有可能扣回最早「即興」作為方法參與社會的歷史意義:關於平等精神、反權威。可惜的是,這次來到收藏東部原住民相關藝術品的台東美術館,幾乎一樣的名稱「彩虹行走人間」,具挑戰潛能的概念卻似乎被有意無意地省略了,又或者是被安全地收攏在美術館的「大地」與烈日灼身的「肢體能量」之間,那麼,即興表演的究竟是甚麼?創作者究竟期待觀眾得到甚麼?無論在感知或認知層面都難有想像與推進。

烈日午後,就在政商窺伺的台灣最後一片淨土上,彩虹真的有行走人間嗎?我疑惑著。

《彩虹行走人間》

演出|WeArt表驗藝術平台
時間|2015/6/21 15:30
地點|台東美術館戶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