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齊聚的下一步?──《水滸英雄》
3月
13
2025
水滸英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復興京劇團」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隸屬於臺灣戲曲學院教育體系下的京劇團,「人才培育」是該劇團首要任務。在今年團慶大戲《水滸英雄》,採連本戲的演出形式:上本主要情節為《水滸傳》「智取生辰綱」、「大鬧江州」、「三打祝家莊」;下本則是「智取大名府」、「英雄義一劍仇」。在角色眾多、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為戲曲觀眾所熟悉的水滸戲中,筆者看見的是新世紀京劇人才培育的成果,卻也不禁反思,好漢齊聚、老幹新枝的背後,「復興」京劇團是否能夠繼往開來?重現「復興」風華?

老幹傍戲映新角,武戲精銳展實力

本次演出中,上本主角較聚焦在朱仝、石秀(魏伯丞雙飾)、宋江(趙揚強飾)、扈三娘(陳玉白飾);下本則是偏重盧俊義(張德天飾)、史文恭(林政翰飾),兩天連本戲可謂老幹新秀相互映襯光彩。

在前輩演員方面,上本中,過去多扮小生行當的趙揚強,本次演出老生行當的宋江,在起解路途中,無論是搶背、甩髮、殭屍倒皆可謂挑戰個人行當的表演力度;而在韻口上,雖掛上髯口,但演員讓小嗓的音色點綴角色的立體度,藉由龍虎音的靈活運用,不光是鞏固宋江的老生風範,更渲染宋江題詩遭誣陷造反的悲壯。至於下本,由團長張德天飾演的盧俊義,在〈發配〉一折中,板起板落極具聲情張力,為武戲見長的水滸戲,豐富一段極具魅力的唱段;於此之後再搭配「吊毛」、「甩髮」以及配合差役拉棍而翻身,使得該段戲劇節奏鬆緊有致。也突出上下本兩位前輩藝師在新秀滿台的舞台中,著實示範出專屬於演員的表演實力。

而在新秀演員部分,先以上本一趕二的魏伯丞為例:朱仝的趟馬身段,必須銜接韻長腔短的崑腔基底,行路的氣息轉換中,有些字雖稍有含糊,但仍能不疾不徐地掌握;轉至石秀探莊時,從出場走邊到連七個掃堂,最後「盜白翎」身段,輕巧精明,展現出演員拿捏劇情情境,塑造「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身段美感。

至於陳玉白飾演的扈三娘是水滸戲少數的女將,與其他刀馬旦相同,關鍵在於「翎子功」、「涮腰」等基礎功法的身段展現,唯有差別是扈三娘有段【水仙子】的崑腔展現。陳玉白顯然在該唱段特別的三連字堆疊較為用力,但在整體畫戟與翎子相互配合的做表中,確實將情緒與作表相互積累出情感高潮,呈現「管管管,管教他片甲不存,死如泥」的女將氣慨。

水滸英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最後在下本飾演史文恭的林政翰,前段對打戲明朗俐落。後轉入史文恭中阮小二、阮小五的計謀,被推入水中的情節。配合幕後滔滔不絕席捲的海浪動畫,林政翰邊圓場邊甩髮,最終在一桌二椅之上翻躍而下,展現出「劇本-演員-製作」三者和諧相成。不僅是運用科技動畫營造氛圍,更是在舊本戲的基礎上,加強演員表演空間,運用演員身段實力,高度打造「無動不舞」之戲曲虛擬性美學。

經典新製再思考,培育下一步方向

近年復興京劇團多致力於經典新製,無論是去年的《美女涅槃記》、《徐九經升官記》或是定期公演的「復興劇場」,確實給劇校學生、畢業生一個實踐所學的舞台。但令人思索的是,上次製作新編戲《韓非.李斯.秦始皇》已是2022年,三年過去,該如何開創新局是值得思考的方向。過往演義故事的戲碼,雖排場盛大,但人物角色較為平面,必須透過演員「人包戲」。以本次《水滸英雄》觀之,「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形式,能夠讓觀眾無需過度解讀故事內涵,更能注意新起之秀及演員處理表演的細節。但對於各行當兼備的復興京劇團,似乎並非長遠之計。

水滸英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過去科班學生透過觀察、模仿前輩藝師做表,進而在舞台上實踐,是最快進步的方法,這也代表傳承與演出須並重而行。但對於新世紀的戲曲演員,更重要的是開發戲曲身體的可能性。面對現今傳統戲曲表演朝向跨文化、跨界的風潮,新表演思維底下,演員的戲曲規範絕不能成為表演阻礙。因此,培育新生代演員不可缺少新編戲的角色創發,倘若經典新製不僅是精簡節奏,則是能夠透過不同角度解讀來重塑老戲,連帶讓新生代演員面對角色,不再一味地先入為主,找尋前輩藝師的表演程式,能更為注重角色內在動機,編排神情,而非僅是功法展現。

兼顧「傳統/創新」一直是當今戲曲劇團需要面對的課題,本次演出也可見運用AI動畫繪製作者施耐庵,來講述《水滸傳》故事背景,在舞台科技確實是一大突破。但回歸「人才培育」的根本問題,臺灣京劇人才教育從過往的軍中劇隊(三軍劇隊)、私人興學(復興劇校)到如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七十載的奠基、實踐與傳承,從以往偏重「口傳心授」的科班教育逐漸往新式的「技職教育」理念靠攏。然而令筆者思考的是,一旦走向「技職教育」,無可厚非地必須檢視整個產業環境對於演員的出路。綜觀現今戲曲生態,「跨領域」為極大趨勢,這對注重「流派藝術」的京劇劇種是挑戰也是優勢。倘若新生代培育能夠在既有的程式軀體中,多方涉略不同流派、劇種藝術,挑戰表演界線,輔助雕琢身段做表、人物內心,以展演為思考,開發演員潛能,似乎能開拓更多新生代名角,讓京劇人才培育這個產業鏈更為現代化。

《水滸英雄》

演出|復興京劇團
時間|2025/02/22 14:30、02/23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