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力渡路》勞動的身體,身體的勞動
9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4次瀏覽

黃世婷


雲霧繚繞,層層堆疊的山巒之中,傳來悠遠的泰雅古謠,在兩道黑紗之後,透過影像、舞台與燈光的幫助下,上舞台出現的那人不見臉目,如漫步在雲海之上,如佇立在山巒之中,若隱若現,緊接著傳來嘹亮又帶點滄桑的獨特嗓音,於是,我認出了原住民歌手雲力思的聲音。這便是我對《己力渡路》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舞者的身體與內在動力是在這個作品中,十分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雲力思的誦吟、歌唱中,伴隨著舞者的呼應,舞者緩緩隨著穩定的節拍中步上舞台,一群隊伍整齊劃一的動作,緩步而行,沒有激起的高潮,或過多快速、力道的段落,在既定重複的旋律中,使用舞者的身體,搭配不同動作或姿勢,有時是深蹲、有時爬行、有時牽手、有時搭肩等等,肢體的動作路徑,時常是由「下」開始發展,往「下」結束,甚至是看著地面前行,呈現一種沈潛謙卑的生命態度,搭配單一節奏的步伐歌唱儀式,可以感受原住民特有的祭典身體與土地的深深連結。

編舞家布拉瑞揚聊到,在這個作品中,他想要訓練舞者,一直進行不斷不斷的重複動作,進入累到極限「後」的境地,這部分令我想起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以及碧納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無垢以緩慢沈潛身體著名,反映著神秘薩滿主義與多靈崇拜,烏帕塔在動作後的動機則有社會文化或人際關係的省思,甚至呈現體制與個人的掙扎,相較兩者,原民卻呈現渾然天成與土地共生的肢體,順服大地、接納困苦的謙卑,即使面對壓迫,在過程當中持平前進,沒有怨尤、沒有動搖信念,展現十足堅韌的生命態度,這與同樣訴諸「沈潛謙卑的身體」如前者無垢、「重複的動作」如後者烏帕塔,《己力渡路》傳達給我的是生命的堅韌與順服樂天之道,令我欽佩。

編舞家安排舞者,用身體沾染地土粉末,隨著歌聲步調,邊走邊唱,用身體在舞台上走出族中的編織圖騰,亦是象徵祖靈的眼睛:菱形紋。而雲力思也回應,泰雅族的個性,不像阿美族的活潑開朗、布農族的情感流露,泰雅族個性內斂,不多話,想法都放在腦袋裡面,而這也正好表達在這個舞作裡,一個沈潛內斂,傳承土地的謙卑與勞動的身體。另外,在此次創作的發想中,採用雲力思老師認為泰雅族最代表的文化之一:織布。泰雅族的織布文化獨步各族,織布的能力被看作族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族內織女更遵循「祖靈編織人的一生」的訓誨,而《己力渡路》名稱的由來,便是織布機運作的聲響,象徵織者與織布機的孜孜矻矻,勤奮不懈,也代表路是由自己努力走出來的精神哲學。

雖然在觀舞經驗中,在音樂轉折,肢體、設計技術呈現畫面銜接點處,仍有「即興」還是「隨性」定義上的疑惑,不過從雲力思從頭到尾貫串的歌聲,在舞台上,勞動的身體畫出那巨大的泰雅族菱形紋之中,歌聲如經,舞者如緯,經緯之間織織不息的嘹亮歌聲,呈現泰雅民族的堅毅與美麗的生命態度,實在令人動容,即興或是隨性,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己力渡路》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2/07/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高旻辰的飛舞、蔡佩如的編織以及陳忠仁使用身體擰轉的動能來旋轉的動作等等,這些似乎都能看出布拉瑞揚與表演者們都還在試圖尋找最適合的織料來呈現這部作品⋯⋯(簡麟懿)
9月
05
2022
《己力渡路》提醒我傳統與當代在原民面臨的殖民歷史與掙扎中,從來就不是二分的,傳統與當代並非在一條線性時間軸上的兩個點。(李宗興)
8月
25
2022
當她以清亮嗓音悠遠吟唱《泰雅古訓》時,舞台右前方的口簧琴吹奏者也以樂器相應。如此形貌高遠的場景與歌聲、音樂的流瀉,讓觀眾以近乎電影、沉浸式觀覽的方式進入泰雅。(施靜沂)
8月
11
202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