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的哀愁《一瞬之光》
十月
11
2016
一瞬之光(陳藝堂 攝,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4次瀏覽
印卡(專案評論人)

罐頭笑聲(canned laughter)或說笑聲音軌(laughter track)在技術層次上,它形成了一般節目中,尤其是電視節目中對幽默、諷刺的暗示與記號,而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笑聲音軌的存在作為當代文化中一種社交認同的提醒。從罐頭笑聲談起《一瞬之光》,在於導演Baboo試圖脫離一般人對雜技的刻板印象,罐頭笑聲的構成彷彿是某種可做為思想起點思考這齣表演。雜技的身體如何在新的操演下從舊有的身體符號重生同時又保持著某種特殊的幽默感?例如,舞台上我們一眼所望及的不再是觀眾期待的道具,而是一般的日常物件。在Baboo的構想下,特技身體被嫁接於奧地利藝術家歐文.奧姆(Erwin Wurm)的「一分鐘雕塑」。《別冊》雜誌(AnOther)在2012年曾訪問過歐文的一分鐘,他回答著「一分鐘雕塑」乃在於「短暫」、根本地放棄藝術持續性與永恆的概念。某種程度我們也似乎可看到布列松「決定的一瞬間」如幽靈縈繞在Baboo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這一次的合作。

《一瞬之光》表演的節奏控制,舞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歸功於藝術家吳季璁的舞台設計,定格動漫的構圖從二維轉換成三維的空間,保持著畫面空間的區隔,表演進行時,舞臺上一排日光燈,或一或二,或三或七將舞台區分成不同的區塊,界定了視線動線,猶若空間的音軌,觀眾的視覺在特定空間跟著發酵。Baboo想要轉譯「一分鐘雕塑」有個問題,如何從具備偶發、瞬間的動作連綿成長時間的表演,在這個轉譯的過程,行動藝術到劇場表演有著不同的時間慣例。音樂設計柯智豪捨棄了明快的音效,沉穩而緩慢布局的拍子統一了《一瞬之光》動作的陌生化與日常性,貫穿展演的音效決定了《一瞬之光》悠長的節奏。「一分鐘雕塑」如何可能,不是雜技身體如何成就雕塑而是表演戲劇如何形成那個一分鐘,產生相對時間的短擊。

Baboo挑戰的是當代的視覺觀點──當觀眾的目光來自電視世代、網路世代,舞台如何根本地挑戰觀眾習慣快速、高度資訊、奇觀的觀看習慣。不光是陌生化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物件,而是根本上調整著觀看視覺與劇場時間一致。事實上,Baboo的手法裡為了完成「一分鐘雕塑」我們反而看到了劇場的慢,特技身體如何在調慢的視線中填滿了舞臺。為了產生預期的笑點,被拉成的一分鐘產生了期待,某種希望從特技中榨取而出的驚奇。

FACO的身體展演在《一瞬之光》幾乎是一場障礙賽,無論是一人、兩人或多人物件皆阻擾著互動成為行動上的限制。物件的使用成為了身體的障礙大量地出現在《一瞬之光》的舞台。為了達到奇觀效果,日常物件失去它們原有的功能,或者說海德格所說的「手前性」(Vorhandenheit),這些物件在舞臺上被表演者帶著純粹觀察視點對待,而及手性(Zuhandenheit)的誕生就是「一分鐘雕塑」的完成。例如在舞臺上我們可以看到FOCA成員用罐頭疊起高塔而最後一瞬間打開罐頭大啖起來,罐頭被回覆到日常生活的樣貌,類似的例子也可以梯子、柳丁、熨斗、燙衣架、馬桶吸盤的使用上看到,《一瞬之光》的表演使得觀眾在這慢調的時間裡從日常性中找到了荒謬。這是某種魔術時刻,相較於用水桶與掃把呈現競技成員之間力量的均衡,《一瞬之光》莫名打開了人與物沉迷的某種本質

人類將時間花在物件的收集、興趣、研究、保存的面目,在FOCA身體的力中顯得荒謬。整個舞台一開始就存在著物件收集展示的樣貌。舞台上為了讓物件產生舞台效果,為了完成糾纏於事物的新奇效應,特技身體在《一瞬之光》壓抑的情感的表達經過重重的障礙,更深刻展演了當代社會面對物件所產生「自我失落」,沉迷或根本上受限於物件的殘酷面貌。《一瞬之光》把特技身體從雕塑的基座分離開來。從一開始爆米花到不靠外力將黏附全身的馬桶吸盤去除,笑聲滿堂的狀態這正是個受困物我之間的隱喻。而我們所認同的日常生活竟然就是罐頭笑聲的源頭。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導演Baboo成功地在舞台轉譯了表演藝術的概念。《一瞬之光》似乎也打開了特技身體除了服務於雜耍之外,所流露出人類生存處境的狀態。在這一次的實驗更將雜技推進到戲劇的可能與潛力。一分鐘雕塑、一分鐘雜技到一分鐘戲劇,無語節奏中使役物件的身體,演出了當代生活人類的樣貌,在表演最後所有表演者以水管吸取著爆米花,《一瞬之光》串聯起力的劇場,生活中所有的矛盾細細地發出笑聲。

《一瞬之光》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16/09/3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無意去創造社會情境,而更專注於如何使物成為主角,而物也確實成為了主角。於此同時,在去技藝與單純化每一個動態時,「人」與「物」在肉體上製造的處境,也更加明晰。在「成為物」與「物化」之間,是導演、表演、觀看的三面課題。(劉純良)
十月
04
2016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三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三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三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三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三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三月
14
2023
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三月
14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三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