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疏離的英雄史詩:《佈局者-韓信的棋盤》
10月
09
2024
佈局者-韓信的棋盤(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陳慧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0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韓信的人生用精采絕豔來形容絕不為過,他從一介需要漂母資助的落魄青年,一躍成為屢建奇功的大將軍,封王拜侯,一時間風頭無兩,最後勇略震主而亡。為後世貢獻了極多的成語典故,不算長的人生成為後世作家創作的寶庫。尚和歌仔戲劇團的《佈局者-韓信的棋盤》在諸多前作之前,要如何殺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呢?尚和歌仔戲劇團又交出了怎樣的一份成績單呢?

韓信的「信念」是什麼?

當代劇作大多扣緊韓信、蕭何的關係,挖掘「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因與無奈。【1】《佈局者》拉遠了鏡頭,用宏觀視角觀覽韓信的一生。為了將韓信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壓縮在不到兩個小時,編導大量使用當代劇作常見的倒敘、插敘技巧。上半場以韓信下獄,提筆撰寫「棋譜」,希望將其所學傳世為引,回憶他如何從一名落拓平民登上大將之位。下半場則以呂后、淮安夫人、蕭何、張良與韓信的對話,勾勒他如何失去信任,邁向未央宮的終局。於是胯下之辱、漂母飯信、月下追韓、登臺拜將、暗度陳倉、解衣推食、韓信點兵、封假齊王等歷史事件巧妙編織,串聯成戲。情節推進雖然略顯跳躍,但不紛亂。誠然《佈局者》仍有虛構之處,如故事後半渲染韓信之死的「見天、見地、見光、見鐵、見君」五不殺的同場曲,便是化用自傳統劇作中漢王對韓信「三不殺」的承諾。不過比起一般戲曲作品,本劇整體相當忠於史實。


佈局者-韓信的棋盤(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陳慧見)

宏觀角度固然能直觀地關照人物的一生,但故事難免細碎,加上非線性敘事,也使得角色情緒堆疊更為不易,這點非常依賴編劇的剪裁與深掘來彌補。在這點上《佈局者》仍有加強空間,關鍵處總有些隔靴搔癢之感。尤其韓信是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最後他是真的參與謀反,還是被人誣陷,史家未有定論,他的人生有很多解讀空間。本劇後半針對韓信無法掌握君臣分際、不願意打沒把握的仗,以至於將君王當作棋子等爭議行為展開論辯時,如能深入展開,當可發掘出人物的更多面向。可惜劇中的韓信以「信念」一詞回應所有質疑與批評,無論是忍下胯下之辱,還是藉機討封假齊王的越軌之舉,都源於他的信念。這突出了他的英雄性格,但也抹平人物的複雜性。他的信念為何?為了建功立業?為了天下蒼生?還是為了一展長才?全劇提供的訊息不足以引導觀審視韓信內心幽微之處。如果能將韓信更具爭議性的行為,如害死酈食、蒯徹勸反、逼殺鍾離等事件入戲,這個角色或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誰演誰?兼扮分飾的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情節推進流暢,《佈局者》頻繁使用「兼扮分飾」【2】。「兼扮分飾」在傳統戲的演出很常見。如果用在主要角色,或凸顯演員一專多能的本領;或讓觀眾可以在一齣戲中看到諸多名角獻藝。大多數是表演考量,少數則是劇情需要。近年來一些實驗性較強的作品,也會用這種方法營造出特定效果,如國光劇團的《王有道休妻》,便用兩人同飾一角來刻劃人物心理拉扯與對話。

而《佈局者》「兼扮分飾」用得非常全面,全劇除了呂后與淮安夫人兩位旦角外,無論主角、配角幾乎都由數名演員分飾,如主角韓信就由梁越玲、黃雅蓉、劉冠良三人分飾。同時這些演員也需兼扮不同角色,像劉冠良在全劇中便兼扮屠戶、韓信、劉邦、蕭何四個角色。因此戲一開始,導演就讓演員從觀眾席走上舞臺換裝進入角色,藉此拉開演員與角色的距離,提示了本劇的演出形式。

這麼頻繁的「兼扮分飾」應該要有讓觀眾容易理解的邏輯,否則極易造成觀眾觀賞的障礙。可惜只有韓信有較為明確分飾邏輯【3】,其餘角色的「兼扮分飾」都只是服膺敘事需要,以及配合演員不足的不得已之舉。


佈局者-韓信的棋盤(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陳慧見)

為了不讓觀眾在「兼扮分飾」的過程中,混淆演員與對應角色,戲份較重的韓信、劉邦、蕭何等人的服飾,無論在造型還是顏色對比都非常鮮明,盡可能讓觀眾能夠一眼區分。演員每次出場也不厭其煩地在字幕上註明扮飾的劇中人。但即便如此,仍然很難避免頻繁「兼扮分飾」時所帶來的人物形象、情感與表演的斷裂,也就更難投入情感。

「兼扮分飾」所帶來的疏離感,或許符合當代常見的「疏離效果」手法【4】。戲一開始的「演員→角色」的表演便提示了這種可能性,如果說本劇企圖引導觀眾用理性思維觀看分析韓信的一生功過。那麼下半場呂后、淮安夫人、蕭何、張良相繼對韓信的叩問,深層的挖掘又稍嫌不足?「疏離效果」似乎沒帶來對韓信的深層審思,反而疏離了觀眾的感情,這不得不說是件遺憾之事。

棋與網的舞臺隱喻與演員的兼扮詮釋

從戲一開場,舞臺上便有四面分布交叉縱橫線條的景片,既似棋盤,又如蛛網,是整個演出最重要的道具。時可奕棋,時作屏風,分合之間還能隱藏角色上場,最後在未央宮時,圍起四面景片便化為韓信殞命的大鐘。「棋」成為貫串全劇的主要意象,隱喻著韓信雖為下棋人,同時也是被擺佈的棋子,無法跳脫這如同蛛網、棋盤的殘酷命運。作為預算不多的中小型演出,主創團隊能夠用簡單的道具,輔以適當的投影、燈光,賦予多重意涵,頗有巧思。

梁越玲作為編劇兼主演,說是本劇的靈魂人物也不為過,那段由韓信轉劉邦的換位思考表演,展現了體察人物的精細演技。導演劉冠良是主要的對戲者,串演了諸多重要角色,在表演上也能作出明確區分。李京璇的呂后有些臉譜化,劇本沒有提供太多展現演技的空間,但她嗓音高亮、舞臺爆發力十足,堪稱是年輕一輩中值得期待的旦角演員。


佈局者-韓信的棋盤(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陳慧見)

小結

前文看似對本劇有不少批評,但事實上筆者相當佩服主創團隊,較高的標準正表現出期許態度。在沒有歌仔戲明星壓陣,也沒有豐沛資金的狀況下,尚和卻能用嚴肅的態度來編演歷史正劇,在有限的資源下進行創作,於歷史的罅隙中發揮巧思。因此即便本作有不足之處,依舊可以感受到其創作意識與用心程度,交出一份不俗的成績單。

看戲多年,非常了解明星演員對戲迷的吸引力,部分戲迷甚至進入敵我分明的粉絲怪圈。其實除了明星外,許多努力的中小型劇團同樣值得關注。尚和歌仔戲劇團是我的新發現,那麼你的發現又是什麼呢?


注解

1、如國光劇團《大將春秋》、上海京劇院的《成敗蕭何》。

2、關於兼扮分飾在劇場的運用,可參考王安祈〈從「兼扮、雙演、代角、反串」的演出現象看「當代戲曲」與「古典戲曲」劇場意義的不同〉一文,收入氏著《當代戲曲》一書。

3、梁越玲飾演當下的韓信、黃雅蓉飾演回憶中的韓信,劉冠良在梁越玲飾演的韓信換位思考成劉邦時,飾演韓信。

4、疏離效果,德國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布萊希特所提出的戲劇表演理論,不讓觀眾過度投入劇情之中,維持理性思考。

《佈局者-韓信的棋盤》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4/09/07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