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權力便無法道盡暴力《夜鶯之戀》
4月
14
2017
夜鶯之戀(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6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當裴洛美被割去舌頭,她便失去了發聲的能力。《夜鶯之戀》(The Love of the Nightingale,1998)改編自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泰瑞司》與奧維德的《變形記》。我們仍應該問,英國著名劇作家沃騰貝克(Timberlake Wertenbaker)在當代揉合這兩個原古的故事,為何仍讓這名被剝奪發聲權的人是女性?若是忠於她選擇改編的素材,還是要問為什麼被割舌的是女性?意思是,即使凸顯「暴力之下禁聲消音的行動」也不能忽視劇作中原先便存在的性別議題。

觀眾進場完成後,正戲開始,裴洛美和她的姊姊普洛妮兩位雅典公主也如青春懵懂的少女一般,對「性」感到好奇。兩人談論著男人的身體……,有些內容是清楚的,有些內容似乎因為麥克風技術收音的問題或是演員聲量確實較小而模糊不清。但既然這是正戲的起頭,接下來她們如何被「性」啟蒙,她們將經歷什麼使她們從女孩長成女人,是很重要的。

在觀眾進場時,台上的演員們在從事運動(籃球、羽球等等),不以翼幕遮掩,而將道具與演員休息會使用到的化妝台放在舞台兩側。便可知,導演沒有意圖遮掩在演出時刻不該出現在舞台上的物件,而是要觀眾意識到「看戲」。確實,導演呂柏伸在節目本內寫道「我把執導《夜鶯之戀》當作是向德國戲劇大師布雷希特的致敬之作」(註一),希望觀眾可以透過史詩劇場中的部分技巧,不入戲,而是進行思考與批判。但舞台兩側可見的物件們從頭到尾都放在台上,看戲時間長了倒也一致,反而戲才開始姊姊普洛妮無法被忽視的中國普通話口音,干擾了我對於這兩個演員扮演的是一對姊妹的想像。如果導演是有意突出這齣戲中從頭至尾都有話語權的重要女性做了這個選擇,又或者是想讓這個嫁去異地的公主更為格格不入,但原先身世的不合理性究竟該如何突破呢?

在布萊希特的舞台上,敘事投影、標語投影和標語戲劇場景不是簡單地共存,而是尋求定義相同的對象與事件。在這齣戲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投影:首先深刻的是配合著不在戲中的兩個現代角色(穿著紅色球衣,其中男演員由牛許時飾演)唱RAP的時候而出現的文字,就像是字幕,帶著觀眾去意識到在現代暴力仍是無所不在。但如果戲中能夠反映這議題和精神,RAP和文字是必須的嗎?再來,是裴洛美被姊夫強暴的當下,泰瑞司將她狠狠地摔到了舞台中央的沙地上,那也是裴洛美所心儀的船長被泰瑞司施以暴行而死亡的所在,泰瑞司將腰帶解開後,燈暗,字幕出現:泰瑞司強暴裴洛美。如果死亡的暴力可以在舞台燈亮時呈現在觀眾面前,為什麼性的暴力只以文字帶過?最後,是以文字敘述三人的變形:裴洛美、普洛妮和泰瑞司,分別化身為夜鶯、燕子、戴勝。不用投影難道要在舞台上具體地讓三位演員變成鳥嗎?想像起來這樣既不諷刺還會有鬧劇的效果。在《勇氣媽媽》中,我們在接下來情節要被演出前,就知道這一景會發生些什麼,因為布萊希特提前用文字告訴觀眾,他不要觀眾被情節帶著走,而是提前知道情節之後讓觀眾想角色是不是其實在某個時刻可以跳脫自己的命運。若三人變形成鳥的文字敘述不在所有情節已被演員演繹完成才出現,是否可能達到接近或相同的效果?回顧這三處投影,若要為它們「尋求定義相同的對象與事件」會是什麼呢?我認為不太有交集。

最終使裴洛美被強暴一事得以真相大白的酒神祭,便可以明白原先普洛妮與女伴們在狂歡舞時有相同的舞蹈動作,但裴洛美加入後也有相同的動作,若是為了美的展現,但這美的背後卻象徵了她們屬於同一族群。再從寫實的想像著手,一個新加入的成員會知道要跳什麼動作嗎?對應開頭姊妹倆口音不同,此時身體卻很有共識,該怎麼解釋?

裴洛美尋求真正心之所屬,然而卻慘遭被擁有權力的男性佔據身體的命運;普洛妮別無選擇直接進入婚姻,從不適應到被既定的婚姻樣貌所馴化,但她也從中獲得自己的小小幸福。兩人看似大相逕庭,其實從女孩長成女人的過程中,無不是暴力所致。這齣戲確實充滿著暴力過後的傷痕,但若只因為割舌而禁聲卻不深究暴力背後的權力關係,是不可能將有力量的聲音遠遠傳播的。

註釋

1、節錄自呂柏伸於《夜櫻之戀》演出節目手冊〈劇場的願景〉。

《夜鶯之戀》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03/19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暴力一直在時間的洪流中變形,它在神話中生猛的出現,也在現代生活中或隱或現的襲來,為何暴力能不斷的在各個時代中流連?那是因為人類在追求安定、服從時,也同時滋養暴力。(劉祐誠)
3月
24
2017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