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的路徑和餘音《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10月
28
2024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8次瀏覽

文 吳偉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暨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走過高雄三十多個行政區,「波麗露在高雄」像是比慣常更有誠意的預告片,確信有故事等待訴說,也稍微窺探到了情緒,但仍然是一塊缺片的拼圖;藍色工業電風扇在溽暑中的高雄天空下顯得意味不明,除了擾動悶熱的空氣,似乎並沒有顯著的角色。然而在所謂預告片中模糊的窺探,倒也如實反映人生的未知,觀者「身」入其中,頗爲呼應以天地為幕的展演型態。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舞者出場前的旁白和影片,帶觀眾領略了作品誕生的起源、過程和足跡,並將過去三年來在高雄各區無論是廟口、山裏、捷運前、古蹟旁看過作品片段的人們連結起來。影片看似是一段服務於觀眾的簡介,實則更是透過回顧和記憶,塑造出一種「時間的具象化」,有如影片最後以浪花交疊於舞動的畫面上,白色泡沫雖然宣告著波的消逝,但緊接而來的點滴仍會持續擾動生活,我們終究要帶著記憶破浪前行。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藍色工業電風扇原來也是生命的擾動,或許英文的driving force是一個更精確而全面的字眼,可以譯為「驅動力」,也可以是「影響力」。舞者總有動靜之時,電風扇作為舞台上唯一一個自主且持續不斷、兀自運轉的存在,就是推著生命前進的力,無關個人意願和情緒。你若靠近,它就帶來更強勁的風;你若向它揮灑紙片,它就為你傳播更遠。整場演出中,舞者們與電風扇有非常多的互動,不論是對它怒吼、在它面前排隊形,還是將其高高舉起,彷彿它也是舞者的其中一員。細思生命中的driving force,何嘗不是需要直面的共存,既然無所遁逃,不如與之共舞。直到幕落,電風扇仍在吹拂,甚至將落葉般的碎片吹向更深的舞台和觀眾的位置;肉身難免消亡,但物質的殞落不足以阻斷記憶的傳承,如此巧妙的安排似乎呼應《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這個作品從編舞,到投身「舞蹈旅行計畫」和「波麗露在高雄」的初衷——認識、記得,然後成爲影響力。

縱觀整個作品,以象徵和隱喻描述了人生路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和情緒糾葛。開場時在小酒館般的燈光下,舞者從不同方向的觀眾席出現,有的躡手躡腳,有的彼此依附,也有的攀趴在空位上。突然,一聲狂笑始於某個角落,有如觸動開關一般引發此起彼落的笑聲,隨著身穿黑衣的舞者們聚集於大幕前的台邊,巨大的影子投射在落下的帷幕上,彷彿不是人類而是未知且初始的生命。自此,笑聲似乎和動作語彙同樣重要,起初呼應著眾人圍成圓圈隊形的合一氛圍,傳達眾人同為赤身降臨的生之喜悅,爾後每位舞者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個體,退去相似的黑衣轉換成各色相異的服飾,笑聲便不只因為開心而笑,或為自信,或為無奈,甚至是嘲諷與不甘。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舞台上深淺不一的綠色碎片由紙片和片狀不織布組成,看似破碎,卻是堆疊出過去與未來的線與面,被舞者們揮灑,或任憑奔跑其上,像是捲起千堆雪的記憶。而在過去和未來的縫隙中,《布蘭詩歌》〈噢!命運〉(O Fortuna)第一句經典旋律的兀然出現,更加深了舞作對人生作為一段旅程的刻畫:生命是變幻無常、由無數片段銜接而成的旅行,而記憶是一波又一波的浪,鋪平上岸的路徑後,留待他人聽浪的餘音。

抽身於鏡框之外,演繹的是誰的一生?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演出|編舞家暨計畫發起人:周書毅
時間|2024/10/12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