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的路徑和餘音《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10月
28
2024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次瀏覽

文 吳偉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暨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走過高雄三十多個行政區,「波麗露在高雄」像是比慣常更有誠意的預告片,確信有故事等待訴說,也稍微窺探到了情緒,但仍然是一塊缺片的拼圖;藍色工業電風扇在溽暑中的高雄天空下顯得意味不明,除了擾動悶熱的空氣,似乎並沒有顯著的角色。然而在所謂預告片中模糊的窺探,倒也如實反映人生的未知,觀者「身」入其中,頗爲呼應以天地為幕的展演型態。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舞者出場前的旁白和影片,帶觀眾領略了作品誕生的起源、過程和足跡,並將過去三年來在高雄各區無論是廟口、山裏、捷運前、古蹟旁看過作品片段的人們連結起來。影片看似是一段服務於觀眾的簡介,實則更是透過回顧和記憶,塑造出一種「時間的具象化」,有如影片最後以浪花交疊於舞動的畫面上,白色泡沫雖然宣告著波的消逝,但緊接而來的點滴仍會持續擾動生活,我們終究要帶著記憶破浪前行。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藍色工業電風扇原來也是生命的擾動,或許英文的driving force是一個更精確而全面的字眼,可以譯為「驅動力」,也可以是「影響力」。舞者總有動靜之時,電風扇作為舞台上唯一一個自主且持續不斷、兀自運轉的存在,就是推著生命前進的力,無關個人意願和情緒。你若靠近,它就帶來更強勁的風;你若向它揮灑紙片,它就為你傳播更遠。整場演出中,舞者們與電風扇有非常多的互動,不論是對它怒吼、在它面前排隊形,還是將其高高舉起,彷彿它也是舞者的其中一員。細思生命中的driving force,何嘗不是需要直面的共存,既然無所遁逃,不如與之共舞。直到幕落,電風扇仍在吹拂,甚至將落葉般的碎片吹向更深的舞台和觀眾的位置;肉身難免消亡,但物質的殞落不足以阻斷記憶的傳承,如此巧妙的安排似乎呼應《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這個作品從編舞,到投身「舞蹈旅行計畫」和「波麗露在高雄」的初衷——認識、記得,然後成爲影響力。

縱觀整個作品,以象徵和隱喻描述了人生路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和情緒糾葛。開場時在小酒館般的燈光下,舞者從不同方向的觀眾席出現,有的躡手躡腳,有的彼此依附,也有的攀趴在空位上。突然,一聲狂笑始於某個角落,有如觸動開關一般引發此起彼落的笑聲,隨著身穿黑衣的舞者們聚集於大幕前的台邊,巨大的影子投射在落下的帷幕上,彷彿不是人類而是未知且初始的生命。自此,笑聲似乎和動作語彙同樣重要,起初呼應著眾人圍成圓圈隊形的合一氛圍,傳達眾人同為赤身降臨的生之喜悅,爾後每位舞者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個體,退去相似的黑衣轉換成各色相異的服飾,笑聲便不只因為開心而笑,或為自信,或為無奈,甚至是嘲諷與不甘。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舞台上深淺不一的綠色碎片由紙片和片狀不織布組成,看似破碎,卻是堆疊出過去與未來的線與面,被舞者們揮灑,或任憑奔跑其上,像是捲起千堆雪的記憶。而在過去和未來的縫隙中,《布蘭詩歌》〈噢!命運〉(O Fortuna)第一句經典旋律的兀然出現,更加深了舞作對人生作為一段旅程的刻畫:生命是變幻無常、由無數片段銜接而成的旅行,而記憶是一波又一波的浪,鋪平上岸的路徑後,留待他人聽浪的餘音。

抽身於鏡框之外,演繹的是誰的一生?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演出|編舞家暨計畫發起人:周書毅
時間|2024/10/12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