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的路徑和餘音《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10月
28
2024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5次瀏覽

文 吳偉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暨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走過高雄三十多個行政區,「波麗露在高雄」像是比慣常更有誠意的預告片,確信有故事等待訴說,也稍微窺探到了情緒,但仍然是一塊缺片的拼圖;藍色工業電風扇在溽暑中的高雄天空下顯得意味不明,除了擾動悶熱的空氣,似乎並沒有顯著的角色。然而在所謂預告片中模糊的窺探,倒也如實反映人生的未知,觀者「身」入其中,頗爲呼應以天地為幕的展演型態。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舞者出場前的旁白和影片,帶觀眾領略了作品誕生的起源、過程和足跡,並將過去三年來在高雄各區無論是廟口、山裏、捷運前、古蹟旁看過作品片段的人們連結起來。影片看似是一段服務於觀眾的簡介,實則更是透過回顧和記憶,塑造出一種「時間的具象化」,有如影片最後以浪花交疊於舞動的畫面上,白色泡沫雖然宣告著波的消逝,但緊接而來的點滴仍會持續擾動生活,我們終究要帶著記憶破浪前行。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藍色工業電風扇原來也是生命的擾動,或許英文的driving force是一個更精確而全面的字眼,可以譯為「驅動力」,也可以是「影響力」。舞者總有動靜之時,電風扇作為舞台上唯一一個自主且持續不斷、兀自運轉的存在,就是推著生命前進的力,無關個人意願和情緒。你若靠近,它就帶來更強勁的風;你若向它揮灑紙片,它就為你傳播更遠。整場演出中,舞者們與電風扇有非常多的互動,不論是對它怒吼、在它面前排隊形,還是將其高高舉起,彷彿它也是舞者的其中一員。細思生命中的driving force,何嘗不是需要直面的共存,既然無所遁逃,不如與之共舞。直到幕落,電風扇仍在吹拂,甚至將落葉般的碎片吹向更深的舞台和觀眾的位置;肉身難免消亡,但物質的殞落不足以阻斷記憶的傳承,如此巧妙的安排似乎呼應《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這個作品從編舞,到投身「舞蹈旅行計畫」和「波麗露在高雄」的初衷——認識、記得,然後成爲影響力。

縱觀整個作品,以象徵和隱喻描述了人生路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和情緒糾葛。開場時在小酒館般的燈光下,舞者從不同方向的觀眾席出現,有的躡手躡腳,有的彼此依附,也有的攀趴在空位上。突然,一聲狂笑始於某個角落,有如觸動開關一般引發此起彼落的笑聲,隨著身穿黑衣的舞者們聚集於大幕前的台邊,巨大的影子投射在落下的帷幕上,彷彿不是人類而是未知且初始的生命。自此,笑聲似乎和動作語彙同樣重要,起初呼應著眾人圍成圓圈隊形的合一氛圍,傳達眾人同為赤身降臨的生之喜悅,爾後每位舞者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個體,退去相似的黑衣轉換成各色相異的服飾,笑聲便不只因為開心而笑,或為自信,或為無奈,甚至是嘲諷與不甘。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舞台上深淺不一的綠色碎片由紙片和片狀不織布組成,看似破碎,卻是堆疊出過去與未來的線與面,被舞者們揮灑,或任憑奔跑其上,像是捲起千堆雪的記憶。而在過去和未來的縫隙中,《布蘭詩歌》〈噢!命運〉(O Fortuna)第一句經典旋律的兀然出現,更加深了舞作對人生作為一段旅程的刻畫:生命是變幻無常、由無數片段銜接而成的旅行,而記憶是一波又一波的浪,鋪平上岸的路徑後,留待他人聽浪的餘音。

抽身於鏡框之外,演繹的是誰的一生?

《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劇場重製版

演出|編舞家暨計畫發起人:周書毅
時間|2024/10/12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