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近年台灣戲曲界漸有世代傳承交替、新秀輩出之勢⋯⋯或許就如同美猴王在花果山的發跡,每個時代都將有新的石猴打磨出世,翻騰三界,創造出新的生命力吧!(蘇恆毅)
4月
13
2022
曾經在民初的舞台上有各種猴派,他們塑造、詮釋孫悟空的性格,並在武打身段方面創新招式,然而戲曲逐漸凋零,能否將前輩一身功夫傳承下來已是困境,遑論傳承後的再創新。
1月
17
2022
但於前輩演員而言,似因劇團的教學性質與劇本編排之故,而使表現上顯得「安全」——找不出致命性的錯誤,演員實力亦如常發揮,只是身為觀眾,總會希望前輩演員們在深厚的實力上能夠再多一些亮眼的、甚至是炫技的演出,讓演出更為精彩、並超乎觀眾期待,也讓不同世代的演員有更強勁的交流。(蘇恆毅)
4月
08
2021
其手法我想來自於對於古詩的刻意「誤讀」,然而這樣的誤讀卻不是隨意的,而是創作者本身對於人類情感相通的敏銳度,因為有著相似的情感,而能夠去跨越時空、跨越性別、跨越語言,進而能將古詩詞轉化精煉成一個動人的故事。(林哲立)
3月
28
2019
傳統並不是年長一代的專屬品,需要放手給新世代,讓更多青年演員創造新的表達形式,來介紹他們所認識的京劇給現今的年輕人。當然年輕演員在積極創新、融入時下流行的傳播媒體,主動培養帶動現今時下青年了解戲曲的同時,筆者也期盼他們,舊中創新意,新中勿忘根。(楊敬明)
9月
22
2018
從上海的小演員們到各有師承的台灣青年演員,經歷了時間的洗滌與歲月的累積,《水滸108II─忠義堂》似乎才終於趨近於「成型」。我認為,裡頭破碎的情節架構能夠被演員的表演支撐,才是這部作品該有的樣貌。(吳岳霖)
4月
26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