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傳承,各有其趣——《東方神奇—美猴王》
4月
13
2022
東方神奇-美猴王(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45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若要說起「美猴王」孫悟空這個角色,可說是古今中外,不分藝術形式與受眾身分,都能夠以各自的方式認知到的經典角色。而在京劇當中,通常多以〈鬧天宮〉一齣,並與〈花果山〉(又稱「頭猴山」)、〈弼馬溫〉、〈齊天大聖〉(又稱「二猴山」)、〈偷桃盜丹〉等齣聯演,形成典型的武戲,最廣為人知。

本次《東方神奇—美猴王》作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京劇武生朱陸豪藝術傳承計畫」的傳習與演出劇目,則在〈鬧天宮〉的基礎之上,又演出〈鬧龍宮〉、〈鬧地府〉兩齣,另刪除〈齊天大聖〉一齣,除使「美猴王」在不同階段的樣態完整展現,也讓三代演員在不同的齣目中有發揮空間。

三代猴王,各顯特色

《東方神奇—美猴王》既作為傳習演出,觀賞焦點必然落在飾演美猴王的三位演員——朱陸豪、徐挺芳、秦朗的演出詮釋之上。

朱陸豪作為第一代猴王,主演〈花果山〉、〈偷桃盜丹〉與〈鬧天宮〉三齣,〈花果山〉由於較偏向過場性質,而無太多武戲要素,因而看點多在〈偷桃盜丹〉與〈鬧天宮〉。在〈偷桃盜丹〉中,無論是四下環顧、翻身上桌、偷食仙饌等身段與神情,都可看出朱陸豪一舉一動、面容神色已然「人猴合一」的個人特色。在〈鬧天宮〉此段武戲中,由於與徐挺芳和秦朗共演,可看出身手較慢,但棍法的勁道仍猛,武打身段也更為凝鍊,更顯其威嚴。保護小猴時,亦可與〈花果山〉相應,展露出一具有威嚴的花果山大家長之感。

徐挺芳飾演的第二代猴王,主演〈鬧地府〉、〈弼馬溫〉兩齣。徐挺芳的演出以武戲見長,儘管〈鬧地府〉以孫悟空在地府的撒潑為核心,〈弼馬溫〉前半偏向文戲,後半與馬王起衝突時,方使徐挺芳能夠一展身手。但無論是與判官閻王的爭執,與諸小鬼打鬧,或是在馴馬時連續四至五個屁股座子等演出,以及〈鬧天宮〉的全場武戲,無論群戲或對手戲,一招一式均不馬虎,更可看見其武戲長才。在角色詮釋上,或許因為是第二代,徐挺芳的演出特色兼具少年的俏、青年的傲,與朱陸豪和秦朗的表演呈現全然不同的形象,也符合這兩齣中,孫悟空心高氣傲的性格。

秦朗飾演的第三代猴王,主演〈鬧龍宮〉一齣。秦朗年紀最小,雖不似兩位前輩能夠創造出自身的猴子風格,因而有較明顯的「人扮猴子」的味道,但也正因為年輕,翻打時的步法與身段輕盈而不飄忽,與龍女、龍子、蝦兵蟹將對峙時,對手招式流暢,且帶著俏皮的趣味,恰符合此齣是美猴王將要展露頭角的「初鬧」青春特質,令人激賞,也讓觀眾期待他未來的發展。


東方神奇-美猴王(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東方神奇-美猴王(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除了三代猴王老幹新枝的傳承演出,戲曲學院學生飾演的猴群、鬼眾、蝦兵蟹將等,均展現出平時訓練的成果,雖非演出要角,但繁複地趕裝上陣,且有條不紊地過招,引起觀眾熱烈的掌聲,便是給現階段的他們最好的鼓勵。若真要吹毛求疵,大概只有在〈鬧地府〉飾演判官、〈鬧天宮〉飾演托塔天王的淨行演員蘇健宇,儘管已可在身段上明確做出兩種角色的區分,唯獨聲音還不夠渾厚明亮,而少了些許威嚴感,但演員的養成之路漫長,或許未來經過打磨後,也會是優秀的淨角。

老戲少有的現代美術設計

但凡傳統骨子老戲的演出,所有的審美角度大抵集中在演員身上,至於場景,鮮少透過舞台美術設計呈現,而是以虛擬的方式,透過演員的身上功夫表現當下的場景,因此極考驗演員自身對角色、對場景的詮釋功夫。

但《東方神奇—美猴王》的舞台設計卻與傳統演出方式不同,例如:使用圓形的景框,投影水波或火焰等畫面,提示場景正在龍宮或地府;使用垂降的LED變色燈板,將觔斗雲具象化,並科技化。

除了類似場景畫面的設計,道具上亦有所創新,此點尤表現在〈鬧地府〉一齣的鬼怪設計上。如大頭鬼、小頭鬼、肚皮鬼等,皆為傳統戲曲的鬼怪設計,但除了這些傳統鬼怪,本齣演出開始時,亦透過用操偶的技術,表現冥府幽魂「飄飄鬼」的設計,讓整齣〈鬧地府〉的鬼怪,有鬼差、傳統戲偶,也有現代戲偶,使整體畫面更為多元。


東方神奇-美猴王(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這樣的設計,應是製作團隊趨勢教育基金會的構思,2021年演出的《南宮長萬》,趨勢教育基金會也是使用類似的場景設計。現代科技與藝術設計進入傳統戲曲舞台,已是戲曲現代化過程的趨勢,但過去大抵用在新編戲上居多,老戲則維持舊時的設計。但本次演出將此類現代要素置入,反而讓人看見老戲新演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可以讓人思考:老戲的美術設計是否毫無變動的可能性?會否是只要用得合宜,且不影響老戲的「演員中心」的特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近年台灣戲曲界漸有世代傳承交替、新秀輩出之勢,除了演員的養成,舞台美術的嘗試也讓「現代/傳統」的壁壘逐漸消彌,不知道未來的戲曲表演會是如何?或許就如同美猴王在花果山的發跡,每個時代都將有新的石猴打磨出世,翻騰三界,創造出新的生命力吧!

《東方神奇—美猴王》

演出|朱陸豪、徐挺芳、秦朗
時間|2022/03/1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