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扮武松、快打佈旋風《武松打店》
9月
22
2018
武戲專場 武松打店(國光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3次瀏覽
楊敬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總有這樣的一群不被認同的人:以科技產品如電腦為工具,製作網路影片為基礎,將自己所學的「傳統藝術」持續向外做文化推廣。有時同行人員會不理解他們,加以批評,認為他們使用的方式不夠堅守傳統所謂的「度」,但無論他們是透過哪種平臺,他們是具備「大膽」、「創意」、「脫離常規」的代名詞,他們就是近年來,透過網路集氣的傳播者。

新一代的臺灣京劇演員,徐挺芳、張珈羚,用《打店》的舊酒裝新瓶,首先換用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微電影」,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表達著他們所面對的京劇環境,釋出人文關懷,也更成為這場武戲專場最佳的宣傳。其中他們二人戲前準備工作的艱難,自不必言說,京劇的《武松打店》,主要先必備矯健的身手、細緻的人物造型、身段運行的速度與力度及把子功的施展等……這些都是傳統戲碼主要優先呈現的功夫,而這些功夫造就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劇藝呈現,更是該劇可貴的價值。

場景轉至臺灣戲曲中心,大幕啟、鑼鼓響,徐挺芳以一個四六勁的緩步由下場門出場,並以一個低沉渾厚的方式唱吹腔中的:「恨蒼天屢次裡困英雄,禁大哥呼喚為何情?」來解析他飾演的武松,所面對的現實是一肚子的悶氣,但憂愁不展是心裡所處狀態,感受得出徐挺芳呈現的是內心戲而不是直接表露於外。除了唱腔之外,九零後的徐挺芳在舞臺上體現許多優點:首先是形體美,通過眾多老師教授此戲後獲得的身段元素,從對孫二娘開打表演過程,不僅手與手招式清楚,一部分的舞臺魅力來自於身段舞姿的柔美流暢,將蓋叫天先生所創立「擰麻花」的擰腰造型,完成得十分吸睛。當然要做到順暢柔美的前提必須掌握功法,此戲特別、經典之處融合了許多武術中的閃、轉、騰、挪等……這些都是演員們必備的功課。

在黑夜場景之下,伸手不見五指,首先是靠聽力、摸索,以「摸黑尋找」的動作來引領,情境之中為達到虛中有實的的表現內容,演員的「默契」十分重要,在這裡看得到徐挺芳與張珈羚,兩位青年演員透過氣息辨別出對方的身處方位,又通過眼神運用示意環境感以及內心變化,二人碰頭後在開打中能做到快、狠、準、穩中之武打特徵,可謂細緻嚴謹的展現,若沒有時間磨合,是不容易解釋雙方的戲劇衝突,在這樣共同的努力之下,使得當天雙方默契十足、精彩萬分。

戲曲在各地已邁入培養新觀眾的氣象,但如想擴大這個局面,筆者建議放大青年演員中的人際影響範圍,讓他們以新世代想法與做法,去因應戲曲傳承,多多現身說法、勇於表達新思維。傳統並不是年長一代的專屬品,需要放手給新世代,讓更多青年演員創造新的表達形式,來介紹他們所認識的京劇給現今的年輕人。當然年輕演員在積極創新、融入時下流行的傳播媒體,主動培養帶動現今時下青年了解戲曲的同時,筆者也期盼他們,舊中創新意,新中勿忘根。

《武松打店》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8/09/0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