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瘋戲樂工作室合作推出的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讓我看到舞蹈在臺灣音樂劇中發展的可能。因此,本文並非探討《金蓮》的文本、性別意識、國樂演奏、黑人音樂曲風等元素,而是著重討論本作中舞蹈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力有未逮之處。(李宗興)
2月
19
2021
本劇的電影主題和歷史場景的建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虛構遂有了取代現實的意圖,但同時又將虛構建立在對於現實的否定和改寫之上。《台灣有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帶動觀眾的情感正是因為它的劇情有多麼遠離現實,角色們越用力想要證明台語電影存在的意義,越是從否定性的意義證明台語電影在歷史主流論述中的邊緣性。(林映先)
8月
28
2020
為了歷史與情節的鋪陳而創造出共二十六個場次,難免有破碎之感,但是由於緊扣著「俠」的意義與生命歷程轉變,仍可看出此劇立足於歷史的真實上,意圖說明俠的意義。(蘇恆毅)
4月
23
2018
一方面大膽地讓結局沈入黑暗當中,《波麗士灰闌記》拒絕用大團圓消解問題,真是比布萊希特還布萊希特;另一方面,灰暗的劇情結尾搭配的卻是速度感十足的奔放音樂,鼓舞觀眾在劇終後起身行動,高明地激盪出熱血沸騰的情感效應。(鴻鴻)
8月
06
2013
令筆者極為讚賞的地方是現場的樂團,樂團的音樂可以將演員的情緒帶入,而且也可以看現場的狀況做些微調,但是可能是現場的音響沒有調好,有時筆者覺得樂團的音響會蓋過演員的聲音。(陳宜嬪)
4月
18
2013